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财经频道 > 焦点新闻

新股发行再现火爆申购

2014-01-09 17:58:00 作者:桑彤  来源:新华社
8日,我武生物、新宝股份分别以30倍、39倍的发行市盈率打响了IPO重启后的“头炮”。从两家公司披露的发行公告看,网下申购火爆现象再现,基金、券商自营、险资表现踊跃,个人投资者积极性也非常高。

      8日,我武生物、新宝股份分别以30倍、39倍的发行市盈率打响了IPO重启后的“头炮”。近500名网下投资者的参与,超百倍的超额认购,都显示了这两只新股网下申购形势的火爆。  从两家公司披露的发行公告看,网下申购火爆现象再现,基金、券商自营、险资表现踊跃,个人投资者积极性也非常高。

      8日,我武生物、新宝股份分别以30倍、39倍的发行市盈率打响了IPO重启后的“头炮”。近500名网下投资者的参与,超百倍的超额认购,都显示了这两只新股网下申购形势的火爆。

      从两家公司披露的发行公告看,网下申购火爆现象再现,基金、券商自营、险资表现踊跃,个人投资者积极性也非常高。

      新宝股份发布定价及网下配售结果公告显示,该股票最终发行价格定为10.50元/股,对应的市盈率为30.08倍。共有481家投资者参与本次发行的网下配售,申购总量为778650万股。据此推算,新宝股份的网下超额认购倍数达到102倍。

      我武生物的申购情况则更为踊跃。公告显示,我武生物的最终发行价格定为20.05元/股,对应的市盈率为39.31倍。共有499家投资者参与了本次发行的网下配售,申购总量为286700万股。据此推算,我武生物的网下超额认购倍数高达113倍。

      根据新的IPO发行承销管理办法,首次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打新”,于是一些此前在资本市场中隐秘而又活跃的“牛散”们粉墨登场。统计数据显示,两家公司共有35位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

      东方证券投资顾问左剑明也对记者表示,虽然30-40倍发行市盈率仍较高,且业绩还有一定水分,但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仍如此之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IPO停滞一年多,二级市场已非常“饥渴”,原来股东减持有3个月的锁定期,而现在可以直接抛售,不少投资者以赚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差价的眼光来考虑;另一方面,目前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只有80%,手中仍有大把现金,在目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打新”仍是不错的选择。

      历史上“打新”往往可以带来不错的收益,但在此次新股发行体制大变革的背景下,能否再获超额收益,业内人士较为谨慎。

      在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白岩看来,新股发行重启,“打新”的收益未必如以往丰厚。首先,新股上市首日的涨跌幅限制较以往更为严格。此次上交所、深交所将新股上市首日价格波动限制在了发行价64%到144%的区间内。往年频现的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60%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打新”的收益。

      其次,此次新股发行较往年更为密集。根据已知信息,下周将有18家公司集中上市,今年一月份将有不少于50家公司上市。新股的密集发行,将使得“打新”基金难以应对:每支新股发行均进行参与,会减少单只新股的申购资金,收益也较为平庸;集中申购某几支新股,一旦所申购新股表现不佳时,基金业绩又将受损。参与“打新”并非稳赚不赔,存在亏损的风险。2010年至2012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比例分别为8.60%、28.52%和24.67%,明显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打新”基金收益。

      再次,此次规则增加了中签难度。《意见》指出,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两只新股新宝股份、我武生物,剔除量50%左右,竞争可谓惨烈。这增加了博弈的难度,也增加了中签的随机性。

      不过,对于A股市场“抽血”的担忧,业内专家颇为淡定。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分析师孙宏廷表示,中国保监会7日下发通知,明确指出保险资金可以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在业内专家看来,其主要目的是允许险资打新股。这对于解决新股发行供求失衡,增加市场流动性有一定积极作用。

      左剑明也表示,在往年的“打新”中,债券型基金可谓主力军,“打新”市场约20%的份额,都被债券型基金占据。不过此次规定,债券型基金在内的三类产品不能参与“打新”,而新股不少于40%的份额将向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配售,这也意味着每个发行的新股冻结资金并没有想象中多,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有限。

初审编辑:李强
责任编辑:成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