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抹子,是建筑工人师傅手中常用的一种小型工具,新建房屋墙体的表皮毛糙和凸凹不平,靠了它的作用,才能呈现出光滑如镜的悦人景象。
农村乡间家庭不和、邻里纠纷,大小矛盾和冲突都能处理的人,老百姓习惯形象地称他们为“泥抹子”,用大家的话讲,纵有天大的事情,这种人一出面“和和稀泥”,就平安无事了。
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司法所所长朱新堂,就是一个被人们称为“泥抹子”的人。他立足农村基层岗位,凭着那种执着和热心,“抹”出了一方乡里和谐、社会安定。
十年坚持,高中毕业生终于考上大学,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今年45岁的朱新堂,身材魁梧,黑红的脸膛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你会感到他那充满沟沟回回的脸上,写的是一种自信、执着、倔强和智慧。
朱新堂是土生土长的王浩屯人,贫寒的家境,养成了他敢于向命运挑战的脾气和性格,一旦认准了目标,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朱新堂1984年高中毕业,高考不慎落榜。作为落榜生,他没有气馁,大学之梦一刻没有泯灭。出于家庭生计的考虑,他一边在王浩屯镇当临时工,参与管区和行政村抓征购提留、挖河筑路、搞计划生育、帮助村干部处理一些村民纠纷等,一边坚持自学,充实自己的知识,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再进行高考一搏。这期间,他曾参加了菏泽农业广播学校的业余班学习,考任了牡丹区农业广播学校的辅导员,做了王浩屯镇、大黄集镇、马岭岗镇三个乡镇的农技辅导教师。同时,还自费进修了两年电视大学。在做农技辅导教师四年间,他每年都被授予优秀教师称号,还在团省委青春立功活动中荣立了三等功。1993年全省举办的农业技术知识大赛,他获得第二名,被授予全省农技先进标兵称号。
1994年,高中毕业当了10年临时工的朱新堂,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全国普通高考,凭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农业大学法律系。他考上大学的消息传出后,亲戚邻居、乡镇领导、单位同事都为他高兴,这是他靠着执着和勤奋换来的收获。王善庄70多岁的老支书动情地说:“我早就知道这孩子有出息,因为他说话有分寸,办事有底数,从来没有被告困难吓倒过。”
临危受命,连任了四个弱村的支书,群众对他的能力由衷佩服
三年大学生活匆匆而过,朱新堂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自己家乡王浩屯镇,在镇政府参加了工作。他出身农村,熟悉基层,又有了大学学到的扎实知识,所以适应工作特别快。镇领导看到他能力强,干劲足,有创新精神,总是把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他,而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
王浩屯镇是一个拥有49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5万多人的大镇,因利益纷争或其它矛盾引起村两委班子瘫痪的状况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朱新堂曾先后被镇党委派任过四个村瘫痪班子的支部书记,他每到一村,凭着那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心和恒心,总能手到病除,将村班子治理好,将群众的矛盾化解开。
1999年,观音王村村干部在收取三提五统时搭车加码,引起群众上访,村两委班子陷入瘫痪。朱新堂被派任村支书半年,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较好解决了群众上访问题,使该村村民的积怨彻底得到了平息,并重新选出了新一届的村班子。新班子不负重望,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进行新村规划,现在该村已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2001年,东袁张行政村村干部之间产生矛盾,致使村班子瘫痪,群众多次到镇政府上访,管区几次前去处理,始终未见成效。镇党委决定让朱新堂担任该村支部书记,半年后,在他的努力调解下,群众之间的恩怨很快消除,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2004年,水牛李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时,个别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鼓动一些群众上访,妨碍了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朱新堂受镇党委派遣,出任该村支部书记,经过诚心、细心和耐心的调查,最后找出了症结,化解了矛盾纠纷,群众心中云开雾散,选出了符合民意的新班子。目前该村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并在村里建起综合的农贸市场,繁荣了地方经济。就是现在担任了镇司法所所长,朱新堂还兼任着油坊朱村的支部书记。
依法办事,化解矛盾1700多起,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泥抹子”
由于长期以来以政代法的影响,农村群众遇到利益诉求不是依法维权,而是找“官”说事。谁的官最大,就先找谁。镇书记、镇长的屋里,时常挤满了反映问题的人。而作为专管民事调解的镇司法所,则十天半月见不到一个人影,破旧的桌子落满了厚厚的尘土。
认“官”不认“法”,不是群众的错,而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够健全和权威。出于这一认知,促成了王浩屯镇党委工作思路的转变,让懂法律而又有实践经验的朱新堂担任司法所所长。镇里新建起200平方米的调解大厅,配齐了5名专职人员,专门用于群众接访工作。朱新堂当上司法所所长后,相继处理几起大的矛盾事件,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使得群众逐渐开始转向依法维权了。
西前刘村两户农家因土地纠纷闹了8年,一次又一次地反映到镇里,镇里的领导提起这事都头疼,遇到他们上访有时不得不躲起来。能否处理好这起纠纷,是对上任司法所所长伊始的朱新堂的严峻考验。朱新堂深入到西前刘村调查研究,前前后后跑了一个多月,找了这方找那方,找了双方找旁人,终于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乡村小路林木权拍卖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可在王楼村却出了大乱子。承包人郭某为保住自己的利益,在社会上找了一帮人,与本村的群众争执了起来,大规模的械斗一触即发。朱新堂听到消息,带领两名司法干警立即赶到现场,制止了双方的不理智行为,调解一直持续到当天晚上10点,最终避免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还有邻里不和的、财产分割不公的、子女不孝敬老人的等等,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朱新堂明之于法,晓之于理,动之于情,真诚所致,玉石为开,所有民事案件都圆满化解。在处理这些案件时,他总结了自己的一套调解法,热案冷处理、换位思考、扶正去邪、案例引导、亲情解怨、亲友疏导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现在,不仅王浩屯镇的群众有了矛盾来找朱新堂,邻近乡镇和外县区的也来找他。东明县大屯乡的王某,儿子死于车祸,儿媳带着赔偿款改嫁他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某慕名找到朱新堂。朱新堂为此七下东明与当事人面谈,终于使问题得到解决。十年来,朱新堂先后调解各类纠纷1700多起,平息群众上访案件120多起,跨乡、县调解220多起,调处重大矛盾纠纷180多起,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看到朱新堂如此神奇的化解民事纠纷,人们都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泥抹子”。
创新管理,设立“民情110”大厅,为人民服务成为他的永恒追求
为在第一时间倾听民生民意,进一步做好调解工作,朱新堂勇于创新,在全市乡镇司法所第一个成立了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新堂调解室”。以此为主体,设立了“民情110”综合服务大厅,开通专线,配备专车,明确专人24小时值班,时刻关注着百姓的诉讼情况。“民情110”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维护农村基层稳定方面起到了“第一道防线”作用。
“民情110”围绕群众普遍反映的村务公开及村干部作风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教活动,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依法监督,依法维权;在全镇49个行政村组建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法律图书角”,把一般矛盾纠纷消化在村内,使村民知法、懂法。“民情110”开展活动一年多来,解决宅基地、耕地、邻里纠纷102件,接待来访群众118起,接受法律咨询57人次。由于民情得以重视并畅通,理顺了老百姓诉求表达的渠道,全镇的治安案件发生率和上访率均下降20%以上,违法犯罪率下降5.4%,营建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面对一件件土地纠纷、婆媳不和、邻里矛盾被化解,消除了不和谐因素。朱新堂说:“我们就是要当好‘和事佬’,管好闲事。通过调解,看到一个个纠纷及时化解,看到一张张愤怒的面孔转化为笑脸,就会感到无比快乐。”
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了更好地做好基层调解工作,朱新堂从2006年开始,花费2600多元购买了涉及政策法规的相关书籍;全镇67个自然村凡有矛盾苗头的家庭,他跑了个遍,有的家庭几次前往;一年四季,他基本上没有离开过他的司法岗位。即便上大学的女儿死于车祸,事后第四天的清晨,他又强压悲痛出现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现场。用朱新堂的话说,做好新时期的群众调解工作,吃透上级精神是根本,创新管理方式是最好的途径,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在这种工作理念下艰辛实践,朱新堂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领导、群众的高度赞誉,他本人先后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至2010年连续4年被牡丹区评为“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被菏泽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员”,2009年5月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授予“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2010年被市委政法委评为全市“我最喜爱的政法干警”, 2010年他所带领的调委会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记者 彭方方 通讯员 李得安
(责任编辑:李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