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8月15日讯(记者 武霈)8月3日,菏泽市巨野县出土了一块记功载德的功德碑,近日,经巨野县文物管理所研究考证后,该碑确认为700年前的元代初期功德碑,对考究当时的风俗文化、见证古今地貌变迁提供了实物参考。
古碑埋于地下3米 耕地时被发现
8月3日上午,在菏泽市巨野县南关杨片区,这块被大伙议论纷纷的功德碑在巨野县文物部门的发掘下重现天日了。
据巨野县文化体育局局长谢瑞民介绍,这块功德碑位于一块农田间,曾有附近农民耕地时,犁到了功德碑的顶端,便有居民议论究竟是石头还是另有其他。后经文物部门考察后,可能为石碑,便决定将其出土。
“这个片区将要进行房屋拆迁,怕损坏功德碑,便将其起出,先保存在巨野县文物管理所。”谢瑞民说。
四龙绕碑首 赑屃化碑座
石碑出土后,经巨野县文物管理所研究考证后,确定为700年前元代初期民间的功德碑。碑体长3米8,宽一米,厚度为33公分,重量近2.5吨,四条巨龙盘绕碑首,碑座像乌龟。
经巨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祝延峰介绍,形似如龟的碑座,其实名为赑屃 (bi xi),乃龙生九子中的长子,高63公分,长2.25米。在古代的一些习俗中,赑屃好负重,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驮载着石碑寓有德高望重之意。
经过对碑文的研究和识别,这块功德碑讲述的是元代一位姓卫的善人,因卫君在邻里之间乐善好施,四邻有急事困难的时候,他都慷慨解囊,邻居们都称他为德阳居士这个称号。卫君去世后,他的子孙便为其树碑立传,以表其功德。
据祝延峰介绍,初步考证卫君为汉族,是一名民间望族,非政治人士,但祖上曾有人为官。“从这块碑虽不能考究元代政治,但其立碑形式,和碑文中的写法,都能吐露出那个年代的文化和风俗,这对元代研究提供了实物价值。”祝延峰说。
石碑见证地貌变迁 或有其他文物埋存地底
石碑不仅反映了元代的风土人情,对地貌变迁做出了印证。经初步考证,功德碑埋于地底是由于黄河决口,被淹没所致。
功德碑本是立于地面,出土时陷于地下3米,由此推测自元代以来地表的变化。此功德碑的出土见证了地貌变迁,也为考究地下文物做出例证。
据推测,巨野县南关杨片区出土了这一功德碑,很有可能还会有其他石碑或文物埋存于地底,如何证实,巨野县文物管理所将继续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