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1898-1937)
■人物小传
赵登禹(1898-1937)
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战斗中殉国。
赵登禹是七七抗战中与佟麟阁将军率部奋勇抗击日军侵略,以身殉国的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曾这样评价他:“为人忠诚勇敢,勤苦耐劳,生得身体魁梧,臂力过人,因为他曾只手捕虎,所以绰号'打虎将军'。”
夜袭喜峰口大刀惊寇魂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喜峰口地势至关重要,29军军部经过反复研究,任命赵登禹为长城前线作战总指挥。赵登禹接到命令,立即派217团前往喜峰口。日军已经占领有利地形——喜峰口东北高地。增援部队与日军经过几个小时的肉搏拼杀,一些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阵地前尸骨如山,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赵登禹见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祭出奇计,于3月11日夜,率所部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分路夜袭攻击喜峰口日军营地。此次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
从那以后,日军特别打制了铁项圈套在脖颈之上。喜峰口之战让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一举成名,作曲家麦新后来为此谱写了《大刀进行曲》,传遍了华夏大地。
南苑杀敌勇殉国英名扬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方面指挥官,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29军伤亡较大,双方陷入肉搏战。赵登禹指挥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赵登禹身受重伤,警卫劝其撤退到安全地方,赵登禹不肯。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赵登禹醒来含泪向传令兵说:“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没什么悲伤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史迹寻踪
赵登禹墓位于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现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周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翟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