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是医改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病人康复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社区康复科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人才、资金、观念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 本报记者 蒋兴坤 本报通讯员 孙静 实习生 王雅淇
社区康复“省时省钱”
65岁的赵大妈住在济南市槐荫区阳光新世界小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2013年年初,赵大妈因多种并发症导致身体右侧半边肢体活动功能丧失,半身不遂。家人送到了槐荫区道德街阳光新世界社区服务中心简单处理后,凭借着一张“转诊单”,直接住进了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科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赵大妈又凭借着“转诊单”,回到了社区,进行后续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
现在,赵大妈经过社区卫生中心医生的针灸、推拿以及药物治疗后,右侧半身活动功能逐渐恢复。可以下床活动,基本能生活自理。
济南市市立五院社区卫生科主任吴予菁认为,病人将康复治疗转到社区,对于综合医院提高病床使用效率,节约医疗资源大有益处。目前,社区的设施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的康复训练需要。医院减少压床,提高病床使用率,个人费用和医保费用都可以减少。
槐荫区道德街办事处新世界阳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魏鑫凤说,“社区医生和病人之间比较熟悉,距离上也十分方便。并且社区医疗费用医保报销比例高,为患者节省了费用。”通常,康复回社区能够为病人节省1/3左右的费用。
记者在道德街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康复中心备有跑步机、椭圆机、按摩椅等20多种训练器材,针灸、按摩条件也与综合医院相差不大,基本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社区康复人才
仍是“青黄不接”
66岁的张继粤本应在家安享晚年,却又被医院返聘,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唯一一名康复专业的医生。
张继粤从事康复工作40多年了,带过的徒弟很多,但都回到了医院工作。忙的时候,就让社区的其他同事帮忙,或者从医院请医生指导。张继粤感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康复人才仍是“青黄不接”。
在全国范围内,康复专业人才可以用“奇缺”概括。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同时,我国大约有7000万老年人有康复需求。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专业康复人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工作,都是“有设备、没人才”,由其他医生兼任,缺少专业指导。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器材可免费供患者使用,张继粤提供指导,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不多,工作压力不是很大。病人多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开展健康讲座,讲授针灸、按摩、以及肢体训练等专业知识,普及康复理念,受到患者的欢迎。
应该设立专项康复基金
据记者了解,阳光新世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器材是由省和济南市残疾人联合会捐赠和医院投资购买的,虽然已经满足基本工作需要,购买之后,器材都没有再更新。
发展好社区康复工作,需要政府建立一笔社区康复的专项基金,给予政策倾斜。吴予菁说,不仅是残疾人肢体康复,老人的慢病管理等后续治疗,也属于康复工作的范畴。如果投入增加了,会吸引更多的病人,逐渐培养起大家的康复意识。
鉴于社区康复人才短缺的局面短时间无法改善,魏鑫凤建议,在医院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机制中,可以考虑在职称晋升、个人待遇方面给予社区医生倾斜,让医生感到在社区工作是有前途的,让医生愿意到社区工作。同时,加大宣传,让人们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在社区也能满足康复的要求。
按照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省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或其他康复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一体化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作为其中的薄弱环节,社区康复的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