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地力却越来越弱收益也越来越薄 疲劳的土地谁来养

2014-02-07 08:32:00 作者:娄和军  来源:大众日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尖锐,要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记者春节返乡,在沂蒙山区——沂源县大张庄镇西山村,进行了关于农田休养生息的小调查,但结果并不乐观。

    化肥越用越多,地力却越来越弱,收益也越来越薄——

    疲劳的土地谁来养

      □ 本报记者 娄和军

      土地,或许是最疲劳的。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这9%的耕地,被“喂了”世界上30%的化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尖锐,要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记者春节返乡,在沂蒙山区——沂源县大张庄镇西山村,进行了关于农田休养生息的小调查,但结果并不乐观。
    化肥越喂越多
    土地越来越僵
      冬日的沂蒙山,雪凝大地。屋内,家人围坐,喝着红枣小米粥。
      话题就由这小米粥引起。
      记者82岁的姥爷端着碗说,现在的小米粥清汤寡水,没啥滋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小米做的粥都黏牙。
      “那时候,半坡山岭地,只能收几担谷子;现在,一亩地就收好几担。收得多了,味道反而差了。”
      记者的父亲接过话茬说,现在是用化肥催起来的,这地年年不歇息,都变僵硬了、不活泛了,咋能长出好吃的东西?
      “八十年代,种粮食,一亩地撒20斤化肥,庄稼就长得壮;现在喂200斤化肥,还不顶用。”记者的邻居娄成安,75岁,是位种地的老把式。他说,地里喂的化肥一年比一年多,否则产量就往下掉。
      化肥一多,作物就如打强心针一样长起来,但抵抗力差。娄成安说,抵抗力弱,病虫就多;病虫多,就打农药;病虫慢慢有了抗体,打药的次数和种类就增多。化肥越撒越多,农药越打越多,土地越来越累,形成恶性循环。
      在土里忙碌了一辈子,姥爷说,小时候走在地里,像踩在棉被上,现在是踩在硬板子上。以往,地里蚯蚓一团一团,现在少多了;早些年,秋天能在地边捉不少蚂蚱,现在少见了,想吃油炸蚂蚱,要买人工养的。
    传统养地模式
    为何渐行渐远?
      说起养地,六十年前的农民是怎么做的呢?姥爷说,记得小时候,家里有“留春地”。田里种几年庄稼,就休一茬,让地缓口气。此外,还有轮作制。五六十年代,生产大队种一年小麦玉米,再种一年高粱棉花,让土壤养分调节。
      到后来,休耕、轮作都消失了。十多年前,山地植上了果树,粮田栽上了葡萄,桃树、苹果、葡萄常年生长,无法轮作,田地只能年年劳作。
      土地休养,除了耕作方式,还可以靠施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二十年前,山村100多户人家,家家养猪牧羊。如今养猪的,却已不足10户,羊的数量也大减。秸秆养殖、畜肥还田生态循环模式,渐渐断裂。
      尚存的养殖,模式与原来大不相同。李霞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几十头猪的粪便却仅够她自家地用:以前养猪喂糠叶、杂粮,一头猪吃十几斤食;现在喂精饲料,一天只喂4斤,且吸收充分,粪便量锐减。
      田里的有机肥,8成以上从邻县、邻镇的养殖场购买。而这类肥料,也有些问题。父亲说,养鸡场为消毒,撒入不少火碱,一些粪便含碱量高,对土地不好。
      影响土粪使用的,还有成本。西山村村支书娄合君说,土粪使用集中在春秋,价格波动大,一车鸡粪从几年前的100元涨到350元以上。用土粪还要投更多人力。桃地里施粪,要挖深沟,一个劳力,一天只能撒半亩地;如果撒化肥,一天能撒二亩多地。
      用土粪,农民要算收益账。娄合君说,种一亩桃,土粪需要一车,化肥要200斤以上,产量才能有保证;而化肥量一旦减少,土粪即便翻倍,桃也长不了个,产量大减。
    土地老了,谁来养它?
      休耕、轮作难实现,传统养地渐行渐远,测土配方,改良土地,成重要选择。
      然而,这一模式,也遇到了新问题。
      五六年前,三姨夫娄树银所在的娄家铺子村,农业部门曾免费给测土配方。在田地里随机选6个点取土,一个月后给一张检测单,建议用哪种肥料。“可使用效果却不明显。”三姨夫说,果园与粮田不一样,农民围着果树施肥,用肥不匀,选土点不同,结果就会差异很大。而测土配方后,改良需一个过程,但农民要见效益,一年不见效,就不再信这东西了。
      其实,即使不测土配方,农民也知道用土粪对田地好。娄合君说,但问题是,农户即使少用化肥多用土粪,产量下来了,质量上去了,而价格不上去,农民咋赚钱?
      三姨夫对此深有同感。他种了些山楂,用化肥的,品相好,九毛钱一斤。有几棵在地角旮旯,没用化肥农药,果子瘦瘦小小,可味道纯正。与收山楂的商贩说,这是天然野山楂,商贩呵呵笑了,说一斤只给四毛钱。
      当然,无论如何算收益,目前的种地模式已难以持续。父亲说,化肥价格一路向上冲,而桃价原地踏步,苹果价与三年前相比不升反降。如扣除农民自身劳力成本,伺候这桃园实际已赔钱了。果子产量既定,化肥连年增加,这样下去,种林果越来越不划算。村里去年有两户人家,把桃园舍了,外出务工了。
      “希望大公司进来,带头搞品牌农业,否则,靠我们这帮五六十岁的老农民,这地只能越种越薄,越种越没收益。”娄合君说,可放眼全镇,只有离村十多里地的一个村,有位企业家返乡,包了几百亩地搞起了生态农业游。对于镇上数万亩土地而言,这样的机会还是可遇不可求。
      正月初六,又一场雪落下,大地一片苍茫。
      就在记者与三姨夫聊天时,一位村民到他店里,买几袋化肥。趁雪还在地里,撒上化肥后,他也要到城里去打工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