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建起150余栋小康楼 东平唐营村“幸福转身”

2014-02-22 09:30: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节后,漫步在东平县新湖镇的唐营村,记者已经看不到半点村庄的样子。一座座楼房鳞次栉比,老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凉亭里聊天,超市、诊所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设施完备的城里小区。现在的唐营村还有了个新名字,叫新湖家园。

      节后,漫步在东平县新湖镇的唐营村,记者已经看不到半点村庄的样子。一座座楼房鳞次栉比,老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凉亭里聊天,超市、诊所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设施完备的城里小区。现在的唐营村还有了个新名字,叫新湖家园。

      谈起唐营村的旧村改造,新湖镇镇长郭东感慨良多:“当时,我们乡镇干部一个个地跑到田间地头去问老百姓,你觉得咱这个社区该咋建?”正是把尊重群众意见作为前提,唐营村的社区建设才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记者随机敲开社区内一户人家,开门的是68岁的老人冯爱英。说起这几年的变化,老人给记者拿出几张老照片,“你看,这都是我们以前住的屋子。最开始是土屋,后来又建了砖房和瓦房。一下雨,院里、村里全是湿泥,根本拔不出脚。”老人又指着她三室两厅的新家说,“以前,我们常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才是好生活,没想到我快七十岁的人了,真就过上了这种好日子!”

      冯爱英老人家原来有一个不到300平米的小院子,建成社区后,她家只拿出了4万元,就分到了两套100多平米的楼房。郭东告诉记者,在唐营村,像冯爱英老人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更多的家庭是一分钱都不用花,便拥有了一两套楼房。

      农村变社区,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楼,更要让农民住得好。在社区规划设计中,东平县利用乡镇驻地小城镇扩张带动作用,对周边村庄通过开发商出资、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改造,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同时,完善社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社区周围环绕着商业街、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购物、上学、就医,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以唐营村社区为例,目前,新湖镇已经投资36万元架设了社区电力专线,投资350万元建起了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社区内的物业管理费由村集体支付,而新搬进社区的农户一年之内免交水电费。

      采访中,村民解洪建告诉记者,他家有8亩地,现在全部租了出去,他外出打工,一年能挣4万多元。妻子刘新颖在家一边照顾一双儿女,一边上班赚钱,一年也有2万—3万元的收入。“我就在村里的服装厂上班,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刘新颖自豪地说。

      为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东平县采取了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唐营村的600亩土地流转给有机粮示范园。流转土地拿租金,每年年底有分红,同时还可以在示范园打工,农民就有了3份收入。再加上村里还招商引资建起了4家服装厂,吸纳了该村500多名妇女就业,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得唐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住了楼房,鼓了口袋,更要充实精神需求。近两年,唐营村投资15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站、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和道德讲堂,树起了“四德榜”。社区里的风气焕然一新,文明言行处处可见。心情好了,场地有了,大妈大婶们更是把城里流行的广场舞跳到了社区里的文体小广场上。

      “在我们县的社区建设中,像新湖镇唐营村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是个例。”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健对记者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把农民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住上楼房安置下来,更要让他们的生活富裕起来、文明起来。”

      据悉,该县目前已建成社区12个,共建设多层住宅楼120余栋,农民小康楼150余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