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珏
【关键词】莱昂纳多再度冲击奥斯卡之作 华尔街真人真事 传奇股票经纪人乔丹自传改编
可能这个世界就是有些人的脸,特别浮华若梦。年轻时精致脆弱,老了走形后,衍生出残梦般的沧桑。换句话说,韩熙夜宴,美女酣醉,盛极转瞬月落乌啼,还有种浓妆浮脸的残欢。莱昂纳多的脸,看来大师们都感到了他的好用。盛开时极尽奢华,中年发福后,连眼神里都是褶皱和胡茬。
2013年最后一部电影,《华尔街之狼》,无比耀眼的组合是老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男一号莱昂纳多。故事的本身,改编自真实的人生,华尔街著名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而导演看重小李,正是这种繁华到极致,又大梦醒来迟的天然气质。
影片基本上原味赤裸地对乔丹的人生进行了二次描述。那么我们直接来看乔丹的人生好了:没学过金融,牙医肄业,1987年进入华尔街,当起了股票“掮客”。华尔街仿佛一个巨大的开关,轰开他人生最疯狂的上档,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推销一笔笔垃圾股票、债券,很快从百万富翁跨越到亿万。而他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不可思议的疯狂糜烂:吸毒、性爱派对、嗑药后开直升机险些掉下来,“毒驾”时把自己的豪华游艇凿了个窟窿……
莱昂纳多,扮演了这头疯狂的华尔街之狼。
股票、毒品、华尔街、乔丹……这四样东西的共同之处,是疯狂,是一种完全跨越人理性思维的癫狂。它们四个互相找寻,彼此寄生,就像疯狂的人终将会找到疯狂的点,去做疯狂的事。因此老导演也始终在尽心竭力地渲染着所有疯,所有狂。
“拍这部片子,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亵渎’,相对于‘圣洁’的‘亵渎’,以及相对于‘适宜’的‘荒淫’”,斯科塞斯这样定义,“但不是刻意裸露。‘亵渎’与‘荒淫’就摆在那里,是特定文化当中实在的质感”。
但影片上映后引发的巨大声浪,泾渭分明。怒骂者诟病的,是影片对于疯狂的批判几乎感觉不到——人们领受更多的,是对疯狂奢靡事无巨细地传递,以及可能引起的追随、羡慕和内窥好奇。最真诚的酒池肉林,时不时就来一剂的可卡因,“作”成这样,老导演意识到了吗?
马丁和小李展现的世界,塑造的人物都是相当传神的。但越是传神,这个万丈豪奢的世界,越具有一种魔一般的魅惑,狂乱无依,坠遍虚空。影片质感是夺目的艳丽,纸醉金迷的全景群像,天上人间般的豪奢。对于猛烈的批判,导演回应说他的初衷是如实、真实,最终收获某种集体反省,完成他对美国现代消费文化、金融世界畸形梦境的批判。
但人们是否能透过这个匪夷所思的花花世界,看到人性沸腾的毒汁?
金钱永不眠,在每个黑夜带给时代不同的梦,美梦、噩梦、白日梦、黄粱大梦……就像莱昂纳多的脸一样,人们到底更在意他的“美貌”还是梦醒后的空寥松弛?
批判华尔街,最著名的片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金色和黑色的交织中,批判像黑金之梦一样,昂扬而喷张。它留给后世最鲜明的,是批判,同时也是主人公盖克那赤裸裸的宣言——“贪婪是对的,贪婪是好的,贪婪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电影甚至让整个华尔街以及所有信仰自由市场竞争的人们为之倾倒,为之信仰。
两个时代的两个故事,斯通和马丁两个导演的出发点都是批判,但八十年代的人们从《华尔街》身上能很清楚地看到狼一样原始、直接的欲望,扩张的蛮力,不管批判还是信仰,本身都清晰无比。而我们的时代,在《华尔街之狼》身上领取的是一种昏昏的浊沌,醉醺醺的沉迷,分不清白昼看不见黑夜,无论是企图批判还是企图艳羡,都很难找清入口。而对于价值和价值观的判断也被模糊,人们更惊诧“传奇人物”得到了什么,挥霍了什么,而对他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表现出一种茫然无感。
这个大故事顶着一个巨大的声名,但注定不会成为伟大的电影。而小李会不会凭此拿下小金人,已沦为一个机会和细节的问题。
原标题:《华尔街之狼》:金钱永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