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济南话发音人:热爱济南话就像热爱这座城市

2014-02-27 10:35:00 作者:  来源:山东商报
昨日,地道济南话发音人,也就是4名“济南好乡音”正式亮相。这4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济南”。他们为什么报名参加“好乡音”选拔,他们对老济南话有怎样的认知,生活中又有怎样的故事?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田宏乐

    马俊凤

    赵致平

      昨日,地道济南话发音人,也就是4名“济南好乡音”正式亮相。这4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济南”。他们为什么报名参加“好乡音”选拔,他们对老济南话有怎样的认知,生活中又有怎样的故事?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本版文/记者张雯雯刘建宇图/记者王晓峰

      刘志琛
      (男,39岁)
      “想留住济南话的发音,这样即使孩子们已经不会说,但至少知道乡音是什么样儿的”
      在家和单位练就济南话

      刘志琛说,能成为济南话青年男性发音人的代表,对他而言是场“意外”。“我家是姐弟俩,这个活动也是我姐姐先看到的。她原本是想带老爷子去参加,正好我也在家,就顺道叫我去了。”刘志琛说,一家三口一起去填了报名表,没想到“有心栽花”的没选中,倒是叫他这个“无心插柳”的“捡了漏”。
      其实刘志琛能因发音纯净入选录音,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家谱上说,明末清初祖先从江苏淮安迁到济南,到我是第十一代人了。”刘志琛1975年出生于县东巷,皇亭读小学,58中读初中,3中读高中,山工念大学,在济南读了一圈书后,他在济南铅笔厂工作至今。“铅笔厂是老厂了,大部分都是济南本地人,我在家和家人说济南话,在单位和工友也说济南话。”

      想给孩子留些乡音

      青年男性需录1000个单字、自我介绍和集体对话三个部分。其中刘志琛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话”。“专家要求以泉水为主题,没有固定的文稿,中间还不能停,只能一气呵成”,刘志琛说对话时长40分钟,“只要中间出现打哏就得从头再来,哪怕有噪音也得重来”。最终,这段对话前后录了五六次,且每次都不太一样。
      刘志琛说,他想留住济南话的发音,这样即使孩子们已经不会说,但至少知道乡音是什么样儿的。

      赵致平
      (男,72岁)
      “一个没有方言特色的城市是一个趣味缺乏的城市,是人们不愿解读的城市。生活在这种城市中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感到乏味”
      录音时很多次落泪

      今年72岁的济南老人赵致平向记者讲起参加活动的过程及录音时的情况,数度哽咽。他说:“我参加了1000个单字、1200个词汇、50个语句、故事讲述以及对话环节的泉城培训和正式录音录像过程。这些词句大多数都是济南历史上常用的方言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可以说,每一个词汇都能折射出一个家庭过去的酸甜苦辣史,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让我想起自己儿时的些许记忆,录音时,很多时候我都流下眼泪,我觉得,只有饱含真情,才能发出纯正的济南好乡音。”

      没方言特色的城市很乏味

      在培训过程中,老人们凑在一起总爱回顾过去的一些身边事。比如,谈到自己童年时代的游戏和生活时,和现在简直没法比。“我们小时候玩‘蛤拉油’、‘挤油油’,唱着各种歌谣,吃过老牛筋、面疙瘩……想到这些,录音时情绪特别饱满。”
      赵致平对记者说:“一个没有方言特色的城市是一个趣味缺乏的城市,是人们不愿解读的城市。生活在这种城市中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感到乏味。因此,济南话绝不能失传,语言资源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

      马俊凤
      (女,75岁)
      “发音人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那么简单,很多东西要拿来琢磨研究”
      为“么”“嘛”较真

      1939年出生的马俊凤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马俊凤最大的感想是“受益良多”,“发音人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那么简单,很多东西要拿来琢磨研究。”
      就拿现在济南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么”来说,马俊凤认为,老济南人说的更多的是“嘛”(四声)而非“么”(二声)。根据济南方言研究专家钱曾怡《济南方言词典》中的记音,语气助词多用“么”,但在实际录音中,马俊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从小到大,说了70多年济南话,却很少说‘么’啊”。

      济南话有一种特别的含蓄美

      马俊凤教了几十年语文,在她看来,济南话有一种特别的含蓄美。“济南人说话不会生硬刻板,济南有个老话叫‘吹着卜土找裂为’(音)。”马俊凤解释说,“卜土”就是细小的尘土,一吹就会拂起来。“济南话不会那么直地说你没事找茬,而是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对马俊凤来说,热爱济南话就像热爱这座城市。“我小时候,几个小姑娘找个案当船,顺着陈家大河就划到趵突泉里玩。”时间飞逝,泉水见证了一家人的生活。“前两天和老伴去趵突泉,我还指着一旁大殿的后面跟老伴说,儿子小时候就是从那儿爬到大殿顶上,从上面往趵突泉里‘扎猛子’。”

      田宏乐
      (女,35岁)
      “方言是活化石,不能被我们就这样遗忘,所以我们要把原汁原味的济南话保存下来,这也是我们参加这项活动的意义和初衷所在”
      还价“砍”出来的地道话

      田宏乐生于1979年,1996年之前一直居住在大明湖边的贡院墙根街,后来老房子拆迁才搬到了明湖小区。原本抱着试试看心态的田宏乐没想到自己能通过层层筛选,“对我来说,这是意想不到的巨大的惊喜!”
      “我习惯了一大早上老东门赶集买新鲜菜讨价还价,晚上吃完饭去大明湖边上溜达溜达,夏天带着孩子去曲水亭逮小鱼儿小虾,看王府池子里的老师儿们痛快的游泳,陪父母上黑虎泉打回来泉水冲上壶茉莉花茶……”田宏乐说,这就是地道的老济南人的生活,有滋有味,自在平和。

      录音过程“非常严苛”

      虽然很享受老济南的生活,田宏乐也承认,作为一名70后,她在生活中能深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使老济南人的生活方式慢慢发生着改变。“小时候的记忆当中大杂院里的生活经历一去不返了,老街坊老邻居们在院子里、水井边、树底下拉呱的时候那又敞亮又亲切的济南话越来越少听见了”。田宏乐发觉,身边人开始更多的使用普通话、外来词、网络词语时,“最有草根价值”的济南话反而被淡忘了。“方言是活化石,不能被我们就这样遗忘,所以我们要把原汁原味的济南话保存下来,这也是我们参加这项活动的意义和初衷所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