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成为全国首批、我省首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全达标地级市——
教育均衡缘何赢得“满堂红”?
■核心提示
2013年底,威海市的荣成、文登、乳山三个县级市和环翠区全部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山东省首个所属县区全部达标的地级市。这个教育优质均衡的“满堂红”由何得来?又有哪些可供借鉴之处?记者近日一探究竟。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许文倩 王 超
上学路上温暖又安全
3月3日15点40分,伴随着清脆的放学铃声,文登市泽头中心学校的学生们依次走出教室,准备乘坐校车回家。此时,跟车教师李春兰快步来到一辆“大鼻子”校车前,安排学生上车。
“大家排队上车,慢慢上,不要挤。”李春兰一边细心叮嘱学生,一边数着上车的学生人数。“这辆校车要送两趟,第一趟先去里岛村,第二趟再送周边四五个村的学生,共接送58名学生。”说着,李春兰拿起车上的记录本,在上面认真写着到达地点、学生人数,以及未乘车学生的原因。一切准备就绪后,司机发动车辆,校车缓缓驶出校园。
威海市作为全国6个校车试点城市之一,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公司运营、因地制宜、加强监管”的农村校车运营管理新模式。2013年12月18日,教育部、公安部、交通部还在威海市举行了全国校车管理工作试点地区经验交流现场会。截至2013年底,该市已投入新模式校车459辆,座位数占校车座位总数90%,并计划到2014年底再增加100辆校车,实现新模式校车对农村中小学的全覆盖。
据泽头中心学校总务主任邢新琥介绍,该校学生自2003年就坐上了校车,2011年农村新校车模式启动后,学校8辆校车全部更换成新车。
作为跟车10余年的老师,李春兰坦言,坐在新配校车上感觉就是不一样。“新校车配有安全带、逃生锤等安全防护用品,车体左侧还装有停车指示牌。当校车停靠路边,打开车门让学生上下车时,标有‘停’字的指示牌就会伸出,提醒后方车辆停车等候;当车辆行驶时,车顶四角的顶灯也会同时亮起,起到警示作用,安全性能大大提升。”李春兰介绍。
据了解,在校车运行过程中,车厢内的4个摄像头可照射到驾驶员、车门、车前路况及车内每个学生,达到安全监控无缝覆盖,能够随时了解到每名学生的乘车情况。家校相距有五公里的学生李楠告诉记者:“即便外面天冷,坐在车里也感到暖意融融的,特别舒服。”
课堂教学智能又高效
在威海市经济开发区新都小学五年级二班的教室内,刚上完数学课的学生杜林翰并没有和同学玩耍,而是在教室前面的电子白板上进行了一番操作,屏幕上随之开始播放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步骤。
“这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比较新颖,所以我还想再巩固一遍。”杜林翰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将新的解题步骤录下来,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就可以将录下来的资料播放一遍,加深理解。
“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叫做‘微课’,只需要几分钟,学生就能够将一堂课中的精髓再复习一遍,既智能又高效。”新都小学老师丛培燕介绍,电子白板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记录下老师的课堂板书,还可以进行触摸操作,一些排序、分类题目都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操作,不仅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理解和记忆。
“现在学校应用的信息化设备已经非常广泛。”新都小学校长宋协广告诉记者,电子白板、录播教室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在教室内随处可见,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互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模式。
威海市启动了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仅2013年,该市就建成远程交互式自动录播教室40个、远程交互式多媒体教室1084个。同时还实施了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共制作学科课时视频、课题培训课程、班级管理及心理辅导课程、特色校本课程3471项。
宋协广介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特意在24个教室内全部安装了电子白板,录播教室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许多优质教学资源都能够通过电子系统实时共享,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就能够分享全国甚至国外的教学成果。
“眼下,我们正在规划购买IPAD、智能卡等电子设施,将学校打造成智能化校园。”宋协广表示,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坚持无择校
近年来,威海市以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两个率先”为战略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大学校办学保障等措施,全面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多年坚持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指标到校”政策,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影响甚大。目前,威海市已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择校的目标,2013年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达到80%,2015年将提高到85%以上。
为使教育均衡发展,近3年威海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增长比例每年都在20%以上,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全市统一了城乡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并按照“托底不限高”的原则,鼓励各市区逐步提高,全市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实际达到1091元、初中实际达到1431元,分别高出省示范县标准391元、531元。为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该市每年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为近1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减免课本费,为农村小学、初中困难寄宿生每人每年分别补助1000元、1250元;向农村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发放300元班车补助,在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3496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3.4%,近三年累计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6590万元。
威海市教育局局长于胜涛表示,2014年威海市还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