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打车软件有利弊 期待便民不“添堵”

2014-03-11 09:03: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近来,国内两大打车软件巨头“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发起的价格补贴大战,给我省济南、青岛、淄博、滨州等城市市民带来了用移动终端打车的时尚体验和“天上掉馅饼”般的实惠。同时,原本宁静的市场被打车软件打破,不用打车软件者和老人打车难、司机边开车边操作手机导致事故、拒载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打车软件

      熄火? 新华社发 徐骏作

      ▲打不上车的人

      近来,国内两大打车软件巨头“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发起的价格补贴大战,给我省济南、青岛、淄博、滨州等城市市民带来了用移动终端打车的时尚体验和“天上掉馅饼”般的实惠。同时,原本宁静的市场被打车软件打破,不用打车软件者和老人打车难、司机边开车边操作手机导致事故、拒载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 本报记者 冯磊 戚加绚

      使用软件的司机乘客

      都感到方便

      “这‘嘀嘀’、‘快的’什么的,都不如以前忙了。”3月7日下午,记者在济南打上了王晓亮的出租车,他对记者抱怨道,“周五下午,以前这两个软件都是一刻不停地响,现在明显比以前少了。”

      不仅是济南,省内其他城市的出租车司机都有同样的感觉。3月8日,记者在滨州市采访出租车司机魏川,他对记者说:“滨州只有‘快的’,没有‘嘀嘀’。以前‘快的’补贴13元,但滨州起步价才6块,乘客不仅不花钱,我们一单还多挣7块。现在补贴5块了,打车就花1块钱。司机挣的少了,乘客还花钱,有些人就不愿意用了。”

      由于“嘀嘀”与“快的”先后调低补贴金额,许多出租车驾驶员明显感觉到乘客热情的降低。“给驾驶员的补贴还是没变,但是司机推荐乘客安装软件,以前一个能奖20元,这个奖现在没有了。”王晓亮说。

      “现在补贴全拿到是150元左右,一个月就是4500块钱,还是比以前挣得多。人得知足啊。”王晓亮说,“即使以后没补贴了,我还是希望乘客坚持用软件打车,对司机对乘客都方便。”

      究其原因,还是打车软件带来了不少便捷。家住鲁能领秀城的济南市民许女士说:“我们小区大,走一公里打不到车很经常,有软件方便叫车,省事省力,就算没补贴也会用,图个方便。”

      “打车软件停止返利了还会继续使用吗?”一家出租车公司的李师傅说:“会。这个软件的确可以使工作更有目的性,特别是在即将交接班的时候,能知道叫车人的目的地,便可有选择地顺道接单,大大降低了以前那种空驶交班的资源浪费,也可有效缓解高峰期又逢交接班时段打车难的问题。”

      短期受益但长期或受损

      “快的”与“嘀嘀”抢滩济南之前,济南市场原本有两款官方打车平台。一个是依托出租车GPS定位系统的96576叫车电话,一个是济南交通运输局客管中心与浪潮集团联合开发的“爱召车”打车软件。但这两大官方平台在“快的”、“嘀嘀”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

      “96576制定的规矩,只是一味地约束司机。比如有人叫车,不显示乘客目的地,只显示上车地。我接单了不去,处罚我;乘客叫车了不上车,怎么处理?这个平台安装了好多年了,没人爱用。”出租车司机崔龙说。

      号称济南首款政府监管的打车软件“爱召车”,在进入市场初期就高姿态地对乘客进行额外收费,每次打车乘客需多支付7.5元。但“冰冷”的市场“无情”地选择了当初还处于地下状态的免费打车软件。5个月后,难以招架的“爱召车”也打出“免费”牌,但时隔不久,“快的”、“嘀嘀”相继出台补贴政策。“爱召车”逐渐隐退。

      业内人士认为,大量资本的投入,让打车软件在短时间内从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然后又走到了双雄争霸的阶段,其他此前推出的打车软件显然已不具竞争力。这对打车软件行业来说并非利好,或将损害行业长远发展和市民长远利益。

      新模式带来新问题

      打车软件新模式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

      济南市民高斌来电反映,使用打车软件叫车竟能叫来“黑出租”。原来,出租车驾驶员申请“嘀嘀”或“快的”软件需要使用出租车行业资格证,并绑定银行卡。但一般出租车有白班、夜班两名驾驶员,也就使得一辆出租车有两套完全相同的打车软件。

      “这样的情况确实有,休班的出租车司机用私家车,借用打车软件拉私活,一个白天能有四五百块钱。”济南出租车驾驶员苏峰刚说,“但这不能怪软件,就算没软件,哪个城市的‘黑出租’都不是个小数目。”

      “唉,我车上的‘嘀嘀’被封了3天,光补贴就损失300多块钱。”崔龙说,“都是因为乘客要求刷下单,好心帮忙,结果被封号了。”

      乘客在打车过程中,也许会听到一些不知所云的乘客用车信息:“从无影山路到零零零。”“从火车站到我家。”“从齐鲁医院后门拉五个醉汉。”

      其实,这是乘客与司机约定的“暗语”信息。“现在补贴少了,不少乘客就希望打一辆车,同时用两个不同的软件支付,就用这些只有‘自己人’能听懂的暗语,防止别人抢单。”崔龙说,这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刷单”,“现在软件开发商也在尽力修改软件的漏洞,比如,用车信息中目的地不清晰的不准发送,乘客距离出租车距离过近,发送信息收不到。”

      一些出租车司机边开车边“抢单”,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他尽量在等红灯或靠边停车时接电话打电话,打电话使用免提,“一只手开车一只手打电话,肯定容易出事”。

      监管引发争议

      3月5日,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出台六项规定规范打车软件,但争议随之而来。

      3月8日晚6点左右,济南市民周先生在山大路打车被连续拒载5次。“出租车放下乘客,明明我可以上车了,但是他不让我上,说有人用软件预约。这算不算拒载?不是有规定早、晚高峰不允许使用打车软件吗?”

      济南市民孙女士也有着同样的担忧:“以前在单位门口打车得半小时,现在经常1个小时也打不上,后来才知道是受了打车软件影响。”

      不少济南市民都发现,路边要打出租车不太容易。不要说是高峰时间,就连非高峰时间也难打车,“空车不停”现象随处可见。究其原因,大部分乘客认为,有了打车软件导致司机“隐形挑客”。

      同样的不满还出现在驾驶员群体,“打车软件最有用的时候就是新规定禁用的晚高峰时段,都交班,打车的多却不敢拉,有软件就好,顺路就捎,省得造成拒载。非高峰时段呢,有软件就有目的地接活,减少空驶。就算车上有乘客,在把乘客送到目的地之前,就已经与下一个乘客联系好,节省了乘客时间,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都是好事。”王晓亮说。

      出租车与乘客之间,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在其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于打车软件衍生的种种问题,是否应该简单的一禁了之?“打车软件是新生事物,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该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而不是简单出几条禁令就完事。火车票网购以后,许多农民工还买票难了呢,是不是应该把网络购票禁止掉?政府本就应把该市场解决的问题交予市场。”王晓亮说。

      既要划定边界

      更要真正执行

      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出台六条规定约束出租车驾驶员,但对于如何执行一直存在争议。出租车孔师傅说:“早晚高峰不允许用,但怎么证明我用了?根本不具备执行可能。”

      对此,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客管中心的于超表示,前期报道的将要出台打车软件使用规范实际是想对出租车驾驶员进行前期引导的告知,并没有说明即刻开始监管。目前正对下一步如何做到有效监管进行多方沟通和研究。

      “8日,我们已与两个叫车软件运营商见面,提出了希望从软件后台在高峰时段对所有GPS显示在济南的出租车实行信息屏蔽,但具体执行细节还未敲定。不过,在有效监管未能达到之前,乘客如遇高峰期打车拒载情况可向96576进行投诉。如经了解情况属实,驾驶员会被处以100元罚款,资质评定扣10分的惩罚。”于超说。

      而对于出租车驾驶员驾车过程中使用打车软件及拨打电话的现象,济南交警部门明确表示该行为属于交通违法,可处50元罚款的处罚。但对于实际执行,依然存在较大困难。“关键是取证难,使用打车软件的行为可能就是一次按键或者几秒钟的语音对话,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很难扑捉到如此细小的瞬间。”交警部门负责人表示。

      “一禁了之不是解决的办法,政府部门该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打车难。早晚高峰时候就算用软件,打车也不容易。”出租车司机孔师傅说。

      据统计,济南市主城区现有出租车8043辆,自1997年以来一直未增加出租车运力,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根据20辆/万人的部颁标准,按照现有市区人口规模测算,出租车保有量应为10400辆左右。就现在情况看,济南存在约2000辆出租车的缺口,造成打车平均等候时间较长、个别路段存在“打车难”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济南增加500辆出租车就已进入招标阶段,但至今未能实现运营。济南市交通运输局运管处负责人表示,500辆增车完成后,在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相关部门会进行空载率等方面的跟踪调查。为了能在更大程度上缓解打车难等实际问题,明年、后年都有可能继续增加出租车数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期待打车软件便民不“添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