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人口少于300万放宽落户 山东除济青外取消落户限制

2014-03-17 17:31:00 作者:  来源:齐鲁晚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公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公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这部3万余字的规划有哪些亮点?接下来6年的城镇化建设循什么路径?这部国家级规划与我省明确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又有哪些异同?

      大中城市落户社保年限不得超5年

      规划提到,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

      各类城镇要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

      具体到各地,则要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规划明确,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山东 除济青外取消购房等限制

      今年2月25日-26日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我省在城市扩容升级方面,要对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区人口不足400万的城市适度控制,其他中心城市则要逐步发展成为200万-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户籍政策上,除济南、青岛外的其他城镇,都要取消购房面积、就业年限等隐性落户限制。  (张璐 孟敏)

      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规划提到,要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叠加、人口密度过高或规避自然灾害等原因,确需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必须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与行政区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编制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标准过度超前。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山东 遏制无限扩张,避免“鬼城”

      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透露,如果按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10000人/平方公里的水平,现有的建成区不用扩大就能够再容纳3000多万人,全省城镇化率将超过80%。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集约化发展,坚决遏制城镇化建设用地无限扩张,避免“鬼城”、“空心村”的出现。 (孟敏)

      重点镇可发展成中小城市

      在中小城市发展布局上,规划提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山东 小城镇不搞人为培植

      近年来,我省小城镇吸纳人口的总量,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快速增长。对这一问题,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主要是城镇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搞人为培植。

      总体上来说,我省小城镇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但小城镇的发展要从当地历史沿革、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出发,培育其内生动力。 (张璐 孟敏)

      建统一的人口信息平台

      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规划还提出,要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镇流动人口暂住证持有年限累计进居住证。

      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国、安全可靠的国家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

      严控大户型商品房用地

      规划提到,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完善租赁补贴制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

      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