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从加工木材到投身物流
3月19日,冠县清泉街道办事处。当记者来到任仲君的物流公司时,他正盯着电脑屏幕查询实时更新的物流信息。
“最早我干的木板加工,在自家院里,几台机器,几个人,一年能挣个二三万元。那几年,俺村里家家开小厂。”任仲君是该街道办事处东三里村的村民,随着县城扩张,东三里村逐渐成为城郊村,像任仲君这样的“小老板”也不得不面临转型。
几年前,东三里村家家以木材板业加工为主,生产、吃、住都在一起。现如今,伴随着东三里村社区建设的脚步,村里一半以上的农民住进了楼房。
上楼后,不能开板厂了,土地也越来越少,如何维持生活?任仲君说,开始也迷茫过,但看到周边产业的发展,他找到了发财之路——物流行业。村周围建起的大型钢板企业,对运输有着很大需求。从一开始的四五个人一辆车,到现在一人10辆车,一年下来,一辆车平均纯收入15万左右。
“归巢”:打工村民返乡创业
像任仲君这样的例子,在东三里村很普遍,转行做物流的已经达到了50多家。 东三里村周边产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农民摇身变成了上班族。
村民李云督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企业负责电路管理,月薪5500元左右。
“企业建厂时,我就来上班了,妻子在其他企业打工,一月差不多4500块。两个孩子已经成家,家里4亩地也租了出去,一月一万多的收入,养活一家人完全足够。”李云督说,土地少了,村民来企业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企业十分需要工人,报酬也十分可观。
在离县城不远的冠州轴承产业园,在带动就业的同时,吸引了不少村民返乡创业。
岩铄轴承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孙殿生,1996年便到江苏常州做轴承销售生意。“从小离开家,虽然赚了钱,但始终没有归属感。”孙殿生说,几年前,他见家乡建起了轴承产业园,便返乡创业。公司成立后,吸纳50多位村民就业。
据了解,目前冠州轴承产业园已经有40多家企业进驻,3000名就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周边村庄。
融合:产业支撑社区配套同步
农民住上了楼房,有了工作,不等于是“安居乐业”,真正过上城市生活,保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样是不可不做的“规定动作”。
东三里村支部书记张炳法算了一笔账,小区取暖费50多万、有线电视费5万、物业费10万多,每年村委会拿出70多万来,目的就是解决村民上楼后的“额外开支”。这些钱,幸亏集体有积累,不然难以为继。
相比东三里村,前社庄村城镇化的建设问题逐渐显露。素有“江北黄瓜第一村”称号的前社庄,为推进城镇化建设,该村2010年建设了可供390户农民居住的13栋楼房,同时建起了沿街楼。现在的前社庄村,已经成为县城附近的一座小城镇。但村支部书记许士强坦言,眼下的前社庄村,还不能保障村民的用水。根本原因在于楼房建设时,基础设施没有安装到位。
冠县住建局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科科长赵盘山认为,有了产业支撑,村民脱离土地进厂打工,生活有了保障,才有条件过上城市生活,这是个“大”配套。城镇化的推进,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小”配套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居民创造清洁、卫生、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对城市凝聚力,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冠县住建局总工程师赵艳丽说。
记者手记
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难点。只有产业的发展而没有城镇化社区的支撑,那只是一个工业园区;而只有城市功能而没有产业支撑,发展也难以为继。
从采访的情况看,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民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仅住楼房是不够的,还得让农民进城上楼后,有活干,有钱赚。这就需要协调推进城镇功能与产业发展,做好“大”与“小”的配套文章,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分享城镇化的成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