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潍坊首个家庭寄养基地解散近两年 孤残娃渴望有"妈"

2014-05-11 10:16: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5月11日母亲节前,记者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采访调研孤残儿童成长情况。院长朱建波介绍,2005年6月,福利院与安丘市大盛镇东田庄村签订寄养合同,东田庄多个家庭开始抚养残疾孩子,由此成为潍坊首个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到2012年7月,该村先后有13个家庭寄养过50多个孤残孩子。

      首个寄养基地停用

      5月11日母亲节前,记者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采访调研孤残儿童成长情况。院长朱建波介绍,2005年6月,福利院与安丘市大盛镇东田庄村签订寄养合同,东田庄多个家庭开始抚养残疾孩子,由此成为潍坊首个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到2012年7月,该村先后有13个家庭寄养过50多个孤残孩子。

      “后来,一部分寄养儿童被收养了,其他的也慢慢到了上学的年龄。2012年7月,寄养在东田庄没有被收养的孩子回到位于高新区的福利院,并在附近的清平小学接受教育,东田庄村的寄养基地也就没再利用。”福利院社会科科长李秀玲说。

      现在,这些曾经寄养在东田庄的孩子已经回到福利院两年。逢年过节、寒暑假时,那边的“爸爸妈妈”会过来接他们“回家”小住几天。10岁的华宇运说:“俺妈叫吴献珍,想她的时候我就给她打个电话。俺妈说,等这阵子干完农活就带着哥哥来看我。”

      最好的归宿是回归家庭

      吴献珍告诉记者,华宇运的“爸爸”赵宝金去年去世了,今年过年时也没顾上接华宇运回去。

      “我小学二年级了,安丘老家离上学的学校远,不如这里车接车送方便。俺妈得干农活,还要照顾上初二的哥哥,忙不过来。”说到想不想回“老家”上学读书时,华宇运这样告诉记者。

      朱建波说,对福利院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归宿是符合条件的家庭办理领养手续后让孩子回归家庭。这样孩子能得到比在福利院更多的关爱,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现在的领养法是允许已经有孩子但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再收养,但给孩子上户口时又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目前只有没有子女的家庭才能领养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孤残儿童回归家庭。

      “在没有家庭收养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再选择家庭寄养。”朱建波说,“寄养虽不同于领养,但也能让孩子在有‘爸妈’的完整家庭里成长,对孩子有很大益处。”

      难觅下一个寄养基地

      采用家庭寄养模式,孩子跟家长相处一段时间,培养了一定的感情后,又要重新面临离别。这对孩子来说是二次伤害,也是许多家庭不愿参与寄养的重要原因。

      吴献珍家曾寄养过6个孤残儿童。“其中4个后来被领养了,方健北和华宇运回了儿童福利院。这些孩子很小时就到了我家,一直喊我妈妈,现在,一个个都不在我身边了,想想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吴献珍说。

      据李秀玲介绍,目前潍坊市家庭寄养的孤残孩子有30个左右,这些家庭分散在潍坊各县市区。

      “分散寄养不利于给孩子做康复治疗,也不便于福利院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万一孩子有突发情况,我们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李秀玲说,福利院正在考虑在附近村庄找一个寄养基地,这样方便孩子的康复治疗、教育等,也便于福利院管理。

      “考察了周围几个村子,村民的条件都比较好,但没有合适的人照顾孩子。寄养基地可能会因为没有合适的家庭而变成我们的一厢情愿。”朱建波告诉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