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10月7日讯(山东台 林移风 济宁台 尚焕霖 贺魁 王玉红 杨飞)济宁市今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示范片区带动,推进“生态环境、新型社区、创业增收、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等五大工程建设,昔日的田园风光再次绽放美丽容颜。
在采访中,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记者见到了一条从村头流过的小河,这条河曾经是村民几代人的美好记忆,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清澈的的小河变成了臭水沟,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启动,这条小河被改造成水清草绿的湿地景观,曾经的美好记忆又重新回到人们身边。
邹城市香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向记者介绍:“河道的下部是一层石子,用于过滤沉淀污水中的污染物,上部是一层土壤,土壤的上部是水生植物,直接吸收污染物,达到净化效果。”
找回儿时记忆,留住“门前小河”。对全市上千条1000一度污染、荒废的村级河道进行生态治理,让济宁不少农村再现了清水绕村,泉水叮咚的乡村美景,近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村民们纷纷表示,现如今环境变好了:“有花,有草的,什么都有,现在国庆在家门口都可以遛弯,散散步,感觉非常的好!”
留住青山绿水,还要传承历史文化。
邹城市城前镇地处山区,这里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一座古城,而随着正在规划建设的仿古建筑群的落成,厚重的历史文化将成为这里“美丽乡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邹城市城前镇民间历史研究爱好者贾庆斌告诉记者:“现在还能看到很多的汉代的一些砖,一些瓦,很多东西,还有农民在地下挖了一个排水管道,实际上,从这些文物判断,就是东周时期的一个城。”
一座消失的城堡、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一个久远的历史典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些一度湮没于乡野的文明碎片也被一一复活。目前,济宁市通过梳理挖掘,已经建设恢复的乡村历史景观就有2000多处。
“每个片区的建设都按景区化的理念去打造,与各个片区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等有机融合。”邹城市城前镇镇长崔青告诉记者。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美丽产业。邹城北齐村的皂角树远近有名,现在,一株株百年老树不仅得到有效保护,当地还就地规划出500多亩皂角林繁育基地,每年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邹城市香城镇镇长李永鸿表示:“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区一业’。”
济宁市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让全市90%的村庄达到环境整洁村标准,40%的村庄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10%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用美丽乡村建设正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文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释放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效应”。(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原标题:共筑中国梦 齐鲁气象新:济宁“美丽乡村”五大工程释放“美丽效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翟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