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副省长赵润田接受齐鲁网专访。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在坚持“三个导向”、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赵润田表示,山东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比较顺利,3年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目标任务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谈粮食生产
积极推进“渤海粮仓”工程建设粮食千亿斤省
山东是农业大省,2003年以来,山东省粮食总产先后跨上了700亿斤、800亿斤、900亿斤三个大的台阶,2013年达到905.3亿斤,实现了“十一连增”。目前,山东粮食生产已经进入了高基数平台期。赵润田认为,在这样的高起点、高基数上,只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走粮食高产创建的路子,粮食增产仍有较大潜力和空间。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7年,全省建设粮食高产田2280万亩,小麦、玉米两季合计亩产达到1100公斤以上,建成一批粮食吨粮市、吨粮县。
今年以来,全省申请验收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达到146个,其中10万亩以上的高产示范方23个,5万亩以上的高产示范方21个,面积超过660万亩,远远超过年初建设预期。粮食单产再创新高,经各级组织专家测产和省级抽检复核,在高产创建示范方内小麦平均亩产550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36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9公斤。经过农业部专家组实打实测,齐河县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平均亩产715公斤,创全国大面积单产新纪录。招远市十亩攻关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17公斤,创农业部小麦实打验收全国最高纪录。预计全省今年粮食总产超过920亿斤,比上年增加十几亿斤,实现全年粮食总产“十二连增”已成定局。
据悉,下一步,山东将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创新推进机制,开展大协作,探索建立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新模式,同时抓好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推进“渤海粮仓”工程,加快建设粮食千亿斤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谈供销社综合改革
土地托管让“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
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山东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4个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确定枣庄等6个市和章丘等18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全省供销社坚持制度化设计作引领、项目化实施作保证,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要求,以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系为核心,全面实施了服务规模化等6项创新提升工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各项改革正在扎实推进。
赵润田表示,开展土地托管是供销社综合改革内容之一。土地托管,通俗讲就是农民外出打工,家里没人种地了,怎么办?于是就把承包地委托给供销社领办的为农服务中心代耕代管,支付给为农服务中心一定数额的代耕代管费。简而言之就是“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
目前山东正在实施的2000万亩土地托管5年规划,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去年全国供销总社在济宁汶上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我省开展土地托管的经验做法。目前全省托管服务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其中全托管服务107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托管,粮食作物每亩可增产20%以上,增效400元以上,经济作物有的可增效千元以上。
谈农产品质量安全
7万多涉农行政村配备村级监管员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山东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山东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大省,总的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是好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赵润田强调,山东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很多教训,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多宝鱼”、“甲醛白菜”、“毒生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给山东以深刻警醒。
赵润田表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制定最严谨的标准,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全省已制定各种农业地方标准、简明技术规程2300多项,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果菜标准化基地达到2226万亩。全省“三品一标”有效使用标志企业单位数2434家,产品6100个。同时,要全面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全省1591个涉农乡镇(街道)建立了监管服务机构、全省7万多个涉农行政村配备了村级监管员,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今年,在全省开展了以农药和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双百行动”,调查摸底瓜菜等标准化基地2700个,检查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经营单位近1万家,查获、没收、销毁了一批不合格产品。已抽检的8300个蔬菜、水果样品,检测总体合格率达98.7%。另外,要构建起各级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相互衔接、全程覆盖的责任体系。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政府出台施行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对各级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以及生产经营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省委也已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等指标,纳入对各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一旦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追溯责任,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