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礼把凉好的水端到母亲床前,耐心地等待老人喝完。
2日上午,在莒南县岭泉镇前柴沟村一间破旧的小屋里,老汉孙广礼端着白开水,佝偻着身子端到母亲床前,像照顾孩子一样,耐心地等她喝完。30年的时光,母亲已跨过了100岁的门槛,而孙广礼的腰也更弯了。
72岁,本该是儿孙绕膝,乐享晚年的时候,但孙广礼却依然孑然一身,每天为母亲做饭、洗衣、按摩、陪母亲聊天。他总说“娘生我、养我一回不容易,现在她老了,不管怎样我要照顾好她!”就是这样一句话陪伴着他与卧床的母亲度过了三十年。
一晚上起来五六趟 只为母亲睡得舒心
走进孙广礼的家,已经三十多年的老房子还是当年全村搬迁时盖的土房,房顶甚至长出了野草,在周围翻新的房子的映衬下,孙广礼的家显得格外破旧。
推开已经腐朽的木质大门,院子里唯一鲜艳的色彩,就是孙广礼自己种的几垄香菜、大葱,这就是他和老母亲的食物。跨过院子,一间不大的房子兼具着客厅、厨房、卧室等诸多功能。孙广礼和母亲都住在这间房子里。两张摇摇欲坠的床,相隔不到3米远,这是孙广礼为了随时能照顾母亲,而特意布置的。“晚上我一般都得起来五六趟,伺候她小便,还怕她冻着,躺下一会就得起来看看被子是否掖好了。”
墙根堆的几百块煤球,是从村里的煤球厂赊来的,虽然家里有煤球,但除了给母亲做饭,孙广礼根本不舍得烧,在这初冬的天气,坐在屋子里几分钟,脚就冻麻了。怕母亲冻着,孙广礼把家里能盖的被子、衣服都给母亲盖上了,但老人还直喊“冷”。听见母亲的喊声,孙广礼赶紧走过去,把被角又重新掖好。
饭桌上盘子里放着几瓣蒜和一节拇指大小的咸菜,这就是孙广礼的饭菜。中午饭点,孙广礼架上锅,为母亲做饭。锅里唯一一只螃蟹是前天妹妹从喜宴上带回来的,给母亲补补营养。孙广礼没舍得吃一口,一顿顿加热,螃蟹的颜色都变了样。
为照顾年迈母亲 他选择了辞掉工作
孙广礼姊妹5人,他排行老四,上头的三个姐姐早早嫁人,家里就剩他和小妹,陪着早年守寡的母亲。孙广礼年轻时,母亲的身体不是很好,他每天一下班就急忙回家照顾母亲。村里人看他老实孝顺,都寻思给他找门好亲事。可是他却一一推脱了,总说,“家里穷,母亲也得有人照顾,不能让人家姑娘来受罪啊!”
1994年,平时身子骨就不好的母亲因一场大病倒下了,从此卧床不起,双目也渐渐失明。
孝顺的孙广礼不忍心母亲一辈子躺在床上,他下决心要为母亲治好病。此后的几年间,孙广礼用小推车推着母亲,去了莒南县筵宾镇卫生院9趟,莒南县人民医院9趟,临沂市人民医院2趟……几千里的寻医路,孙广礼用双脚一步步地量了出来。但最终母亲还是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瘫痪,站不起来了。
母亲瘫痪后,孙广礼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照顾老母亲。乡亲邻里包括自己的妹妹,都非常不理解孙广礼的决定。孙广礼对妹妹说:“还有两亩地可以种,饿不着,可如果我不在咱娘旁边,她饿了、渴了,谁管啊!没有工作、没有媳妇都不要紧,我得对得起生咱、养咱的娘啊!”
孙广礼的妹妹至今对这段话记忆犹新,说起来就感慨“娘有个好儿子”。就这样,孙广礼每天为母亲洗脸、洗衣、做饭,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来都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这样一过就是三十年。
孝感乡邻,为母亲他要好好活着
三十年的时间,白了孙广礼的发丝,压弯了他挺拔的脊背,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对母亲的那颗孝心。在他选择辞职回家照顾母亲时,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很不理解,但孙广礼用三十年的时间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现在村里人提起孙广礼无不竖起大拇指,“老大娘有个好儿子,咱们村有个大孝子啊!”孙广礼的母亲今年100周岁了,是镇上有名的“百岁老人”,在床上躺了三十年,从没生过褥疮,衣物、被单两三天就洗换一次。怕母亲卧床不舒服,孙广礼每日给老人按摩腿脚。虽然家境清贫,但是一日三餐却是按老妈妈口味做。如今,老人虽然常年卧床不起,且双目失明,但是依然思绪清晰,交流顺畅,这都归功于72岁的孙广礼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
知道他没有经济来源,前柴沟村支部书记孙守福,为孙广礼和他的母亲办理了低保,再加上两人每月享受6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孙广礼和母亲一年差不多有4000元左右的生活来源,这里面不仅包括着两人的吃穿用度,还有母亲和孙广礼的药费。
为宣讲孝文化,前柴沟村制作了精美的二十四孝图张贴在文化墙上,供村民们学习。可是在村民心头也一直有这样一幅图:一位年逾70岁的白发老人守望着自己已度过一个世纪的母亲。
大门口是孙广礼能走出的最远距离,看着母亲平静地睡着了,孙广礼一个人坐在大门口。在中午的阳光下,老人神情淡然。尽管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久,但孙广礼知道,只要母亲在,他就一定要好好活着,哪怕是为了母亲。
记者张慧 金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