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的GDP增速目标为“7%左右”。要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该向哪要动力?政协委员展开热议。
“7%左右”比较务实
“2012年、2013年我们提7.5%,2014年提7.5%左右,2015年变成7%左右。这个经济增长指标的调整显然是适应当前经济下行态势而提出的。”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数字。
贾康认为,所谓新常态,“新”后面的“常态”还没有形成。“常态”就是企稳,经济发展对接到一个较长时间段的中高速发展平台上。这个过程应与改革攻坚克难相结合,如果宏观调控能够和改革形成良性互动,中国经济完全可以保持长期7%以上的经济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实现“7%左右”这一增长目标,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将带来内需大市场,这是新常态下的突出优势。第二,服务业增长依然会保持两位数的速度,这奠定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城镇化,尤其人口城镇化,仍然会提供很多发展潜力。第四,改革将会持续释放发展红利,尤其是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以及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
工业不能被边缘化
通常认为,服务业低碳、高效,能解决更多就业。近几年,我国服务业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住7%左右,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呼声甚高。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认为,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实体经济,工业不能被边缘化,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按照7%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达到8%以上的增速才能做到不拖后腿。”李毅中测算,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的工业增加值率是25.6%,近两年出现下降,不到23%,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在35%至40%。我国工业的科技贡献率也不到50%,这与发达国家相差了近20个百分点。
全球的形势是,美国提出再制造业化,其工业4.0已是先声夺人;德国也提出了工业4.0。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现在大部分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整体发展不平衡:既有最先进的航天、高铁、核电工业,也有落后的小矿山、小工厂。
李毅中提醒说,一定要重视实体经济,避免产业空心化。“我们既要全力打造工业3.0甚至补工业2.0的缺,还要防止脱‘实’向‘虚’。我国工业不能边缘化,要全面实现小康,工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让国人在国内买“马桶盖”
“最近一个新闻吸引我,一个中国人到日本买了一个马桶盖回来,发现是浙江制造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这个新闻让大家反思:怎样做好的品牌,让中国人都留在国内消费,为7%左右的目标助力。
去年,他到某县调研,发现当地的裘皮滞销。原来前几年,当地裘皮多销往俄罗斯,生意红火。2014年俄罗斯经济下滑,裘皮销量锐减,当地的裘皮就卖不出去了。而相反,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跑到意大利去买十几万欧元一件的裘皮。
“为什么?”厉以宁认为,中国缺品牌,缺让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为什么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因为觉得日本的牌子好、人性化。虽然是中国制造的,但是能销到日本去,也说明日本对于产品的要求高,这点人们是认同的。(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