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6月10日讯(山东台 田进)东营市从1985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下派干部帮扶工作。30年间,17批12000多名优秀机关干部,在农村、乡镇开展接力帮扶,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在利津县毛坨村给村民讲耐盐花生管理技术的,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毛坨村曾是利津出名的贫困村,6000多亩土地都是盐碱地。1990年,市里首批派到村里的帮扶干部想引导村民搞台田开发来治盐碱。
毛坨村党支部书记张玉亭说,“当时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群众都不接受,工作组的同志们没办法,把自己的存折取出来,为这个开发当启动资金。”
帮扶干部在盐碱地上挖池取土,抬田排碱,种植棉花、小麦,取土后的沟渠用来养鱼。毛坨村村民张玉辉说,“上农下渔,一实验接着就成功了 成功了以后,可以说种啥长啥了。”
台田改造解决了毛坨村的温饱问题。2005年,毛坨村又迎来的新的帮扶组,这次,帮扶干部带来的是为大伙增收的经济作物新品种。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毛坨村建成了耐盐苗木和葡萄种植专业村。
毛坨村村民张玉辉说,“这个葡萄从第一次上市到卖完,保证能买到6块钱,一亩地能卖到30000多块钱。”
现在的毛坨村,已经成为有名的全国文明村,去年的村民人均收入已经接近2万元。去年9月,经过第三批帮扶干部的牵线,毛坨村和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了东营研究院,农业专家和科研团队成了村里的常客。
东营市油区办帮扶组组长洪峰说,“在青农大的科技在村里已经稳步发展的情况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会越来越快。”
到目前,东营市开展的下派干部接力帮扶工作,已累计投入资金22亿多元,实施扶持项目3100多个,980多个村庄由此实现了向富民强村的转型,占到了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