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同书法作品
张海同书法作品
张海同篆刻作品
张海同篆刻作品
□ 赵统斌
未曾谋面之前,经常有人向我提及张海同和他的书法,几乎众口一词,全是“正能量”。这使我对他的期待渐次增高,急欲一见的想法也更加强烈。几次小酌之后,那些“正能量”的评价,得到了明晰的印证。
海同是个沉实安静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那种极端自恋的啸嚷,其实是外强中干者的自饰,是浅薄、空虚、自卑的外化。这很容易地就让我想起了一副稔熟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与之相反,海同是一个籽粒饱满的谷穗,总是谦虚地低着头。酒场上,他不擅饮,不多言,一直非常平静地看取眼前的一切。酒气烟雾中,对那些连基本书写范式都不过关却喧呼着要搞书法个展的人,他只一笑置之,并无愤烈的抨击。而他自己虽然诸体皆工,但从来也没搞过一次个展。不是没有条件,也不是羞于此道,而是在认为自己的书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的情况下,对那种外在的热闹阔大场面的天然推拒。此种心境和襟怀,显现的是一种真诚的大度和淡泊,是一种静水流深般的谦谨与平和。
海同是个聪慧勤勉的人。一般而言,无论哪种门类,要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聪慧和勤勉两个因素,纵非如此,它们至少也为成功提供了机遇。刚届而立之年,海同就是一所大学的书法专职教师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修德固然重要,也是前提和根本。但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如果不谙书道,没能掌握书学的一整套本领,纵然德高如山,也是枉然。海同深晓此理,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就成了他攀登书山、泛舟书海的形象化写照。临习,揣度,从技法到书理,层层演进,步步提升。真草隶篆各自的特性,及体式之间的承继性、渗透性和兼容性,体察到并熟练地把握它,是颇费体力和心力的。可以想见,在一个个清寂的夜晚,海同从读帖的沉迷中醒来,趟过一地草纸,遥望窗外满天的星月,以手击额,遽然彻悟,境界全新,又是一重天。——对海同而言,勤中悟道,自是常态。
海同是个追求境界的人。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精做美做到极致,这是所有志存高远者追求的境界。无论毛笔、硬笔,还是刀笔,海同常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奖,而且几次拔得头筹。这种由中国书协、中国硬协主办的活动,稿件辄以万计,绝大部分作品都在“海选”中石沉大海,真正能入评委法眼者,甚少。而海同就是这样的“凤毛麟角”。设若没有真功夫,没有较高的品位和档次,要想获此殊荣,是绝然不可能的。若探究里,一览海同的作品便知。海同的甲骨篆,既古雅端庄,又清新隽秀。线若游丝,却毫不游离,可谓笔笔刚劲,力透纸背。海同的欧楷,点画遒劲,法度严整,气势险绝,尽显欧氏之风。海同的草书,深得书谱要义,中规中矩而外,尚能自出机杼,拥有几分狂逸,而这一点,与其沉静内敛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许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几分自由奔放的野性,而这种冲破束缚的脱缰和僭越,恰恰是创造的开始,同时,也是从旧境界到新境界的迈进和提升。
海同的书法与海同一样,饱有传统的元素,书脉墨源,清晰可辨。太多的吸纳,使之底气十足,但过多的背负,也会减缓创新的步履。盼海同站在传统的基石上,抖掉蒙尘,轻装上阵,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书法世界。
文末,吟小诗一首送海同——
海样情怀山样骨,众家博采境独出。
心平气静志高远,装扮长天在一书。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