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培哲,字枕石,笔名陵淼。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出生。北京大学国学院书法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东方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南省炎黄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曾任解放军某部政委,上校军衔。
记:每一个艺术家在到达艺术之巅前都经历了漫长的努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踏上了书法创作之路?
谢老师:提起与书法的结缘,我出身世家,5岁半开始习字,父母要求严格,每天要求自己写10个字,在持续坚持的练习中,字写得越来越好,对书法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因坚持而热爱,渐渐地书法成为谢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写好字到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还是在进入部队以后。我当年在南京部队的那些经历,至今仍心怀感念:部队的训练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素质,更让我的书法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
1982年,我通过考试加入了江苏省书协。从此他与艺术界、书法界的联系越来越多。南京是一座文化城市,经常有外来书法代表团过去参观、交流。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次日本一个120人的代表团去交流学习,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是日本主妇,就是这40位日本主妇,她们书写的草书是非常精美,这让我感慨颇深,也更坚定了学习书法的信念,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好,传承发扬下去。从此,我给自己定了计划: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学习,利用午休的时间去看展览,当时为了学习书法骑坏了两辆半自行车。
记:艺术的探索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孤独感以及渴望有所收获的心情。您认为要让自己的艺术道路最终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
谢老师:要使自己的艺术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只有热爱才能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感情去学习、专研,甚至痴迷到不可一日无他的境地。这是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像地球不得不转一样。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独有的特质和博大精深、不可穷尽的内涵。需要人们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才能深入下去。如果没有炽热的情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很容易受人生其他诸多诱惑而改变方向。
记:您的书法深受业内人士和百姓的认可和重视,您还被要请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现场表演榜书,您是怎样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的那?
谢老师:我曾经临摹过王羲之、王献之、王铎等大家书帖,传统不是"藩篱"而是"支点",欲找到这个"支点",必须真正地深入传统,对古人作字要悉心体会,不断汲取其精髓,一步步理解古人的用笔之妙、结体之功和章法布局之神韵,久而久之便会自然形成自己书法中的筋骨、血肉与精神气质,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书写创作。书法的继承和创新,继承是首要的,必需的,但创新是发展的,必然的。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使继承变成复制。
记:您对自己下一步的艺术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呢?
谢老师:在艺术道路上走到现在,肯定要把书法艺术当作一生的追求了。我觉得学习书法非常有意义,生活非常充实。对工作的开展,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包括对人与人关系的融洽都有益处。我曾经这样概括:"艺术是社会的,快乐是朋友的,感受是自己的。"这不仅凝结了我对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也大体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态度。至于下一步书法艺术如何提高,第一是要对自己的书法风格作新的思考。有很多专家给我提建议,说现在到了思考自己风格定型的时候了,要在过去书法风格基础上,更多体现自己的个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张学群的作品。个人风格的形成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不太主张把自己的风格过早固定化,还要多吸收方方面面的营养,使自己的书法在风格和气息上永远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中逐步提升艺术水平。风格太固定就容易僵化,难免缺少时代感,缺少变化,缺少新意。
记:看来您对书法的与时俱进很看重?
谢老师: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审美感受、审美特点。从古至今都在写汉字,把古人的作品和现代人的作品一比较,确实能感受到我们时代的烙印。当然,无论怎样变化,怎样创新,基本的要素不能丢。比如书法界经常说的"古意"的问题。没有"古意"的涂鸦,绝不能称其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