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北京3月7日讯(特派记者 姜洋)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银香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宗利做客大众网“北京直播间”,从食品的源头土地谈起,讨论如何保障老百姓吃得安全。他们认为,食品安全的根在土地,去除土地污染、控制化肥农药,土地才能和谐;推广“测土”,才能更了解土地,知道哪块地适合种什么,保证土地的正常代谢。
追源头
土壤是食品安全的根,更需要和谐
王银香说,现在提起生态农业,其中比较热的话题就是食品安全。她认为追溯源头,它的根就是土地。只有土地环境好了,食品才能真正做到安全。这就涉及到生态农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一个大的生态保护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创造生态环境的和谐。
“我是一个农民,整天在农村,从事的是农业,跟农民打交道。作为食品安全,我的观点是万事万物来源于土地,万事万物又回归于土地,土地如果做不到健康安全的话,我们所吃的一切东西就不可能安全。”王银香说,土地的污染来自多方面,包括化肥、农药、水、空气,也就是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农药、化肥沉淀到地下,造成土地下土壤的污染;收到其污染的水流到河里,或者沉淀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则造成水的污染。万事万物又回归到根源--土地。“要想保证土地环境的生态,那就要控制化肥和农药,减少这种污染源,增加有机肥,逐步改善土壤,真正做到土壤的和谐。”
刘宗利认为,生态包括土壤、水肥、空气,同时也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关注生态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土地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之本,工业三废、化肥、农药,甚至部分污水、生活的垃圾方方面面都给土壤代谢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有食品来源于土壤,来源于农作物,所以它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
做修复
化肥不是越多越好,要增施有机肥
王银香认为,土地的修复要先“制”,就是要控制,不该用的就不用;二是“改”,就是明白自己要用哪些。她说,制首先要控制化肥,“化肥不是使的越多越好,要知道有效利用率到底是多少,不能盲目使用。”王银香说,现在有很多农民对化肥认识不清,这就需要专家指导、政策引导,舆论宣导、科技引导。
“改”则是要增施有机肥。在这方面,王银香的企业有个好经验:用秸秆打造产业链。“近几年国家提出来秸杆还田,这个秸杆就是有机质。不过秸杆直接还田,虽然增加了土地一部分有机质,但是又带来了很多的危害,比如会造成地下害虫比较多。”此次全国两会,王银香提出了如何把秸秆转化成资源的建议,做法就是用秸杆发展畜牧业,形成规模养殖,发展产业链。“养羊、养牛、养兔这些食草动物,把秸杆作为它的饲料,发展一个产业链。动物拉的粪便再综合利用,制成有机肥还原土地,这叫过腹还田。”现在,王银香的企业大量转换秸杆养牛,创造了牛产品加工、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等多个增值环节。
除污染
技术处理“变废为宝” “测土”为土地“定制”作物
刘宗利说,土壤修复既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科技问题。从土壤角度来看,首先要进行一个测土施肥,这个土壤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肥料,需要使用多少肥料,解决一个肥料滥用的问题。再一个就是从农药角度,现在有生物农药有没有残留,有没有公害,不要打有机农药,不要将烈性农药弄到农产品里面,这方面的科普,都需要专家的引领。
他还认为,如何使原有的污水、COD等污染物,通过处理,使其变为有机肥料,这在土壤改良的过程中非常关键。如果不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那么土地修复就不可能做到彻底。因此他建议,国家应当在土壤修复方面专门立项,根据国际上先进的绿色生物科技技术,对灌溉用水的标准进行严格规定,促进土壤的修复与治理。
在对土壤中污染物进行处理的同时,刘宗利还建议,国家应当对土地成分进行测试,从而了解每一块土地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测土之后,就能知道这块土壤适合种什么,如果能种蔬菜种蔬菜,或者种粮食、种果树。”他说,这样就能够保障土壤的正常代谢功能,做到“因地制宜”。
生产什么食品 自己要带头吃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银香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宗利做客大众网“北京直播间”,讨论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在说到“人”的因素时,两位代表有强烈共识--人的作用最关键,不能让道德败坏的人去生产食品;生产什么食品,厂家应该自己带头去吃,消费者才能信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