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殿华与妻子走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颁奖台
颁奖仪式现场
全国十大最美拥军人物颁奖现场(左二是袁殿华)
东明县委书记万存周与袁殿华握手,欢迎他载誉归来
穿假肢之前,袁殿华还需要在腿上裹上十几层棉布,每到夏天,都是他最难过的日子
对于袁殿华来说,自己穿假肢已经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技术了
□见习记者 刘倩
“八一”节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民政部联合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举行首届全国十大“最美拥军人物”颁奖仪式,来自东明县的袁殿华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拥军人物。
30年前,他为救战友失去双腿;30年间,他拖着假肢走南闯北;为帮助家乡伤残战友,他返乡创办了山东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凭借自己摸索的“断根育苗法”,他第一次把银杏树栽到了青藏高原……袁殿华就像那棵“银杏树”,即使没有双腿,即使路途漫漫,也敢于挑战生存的海拔。
为救战友失去双腿,他用顽强的毅力再次站起来
7月30日,袁殿华与妻子一道走上了“全国最美拥军人物”颁奖台。在参加颁奖仪式的全国十名最美拥军人物中,袁殿华是山东省唯一当选者。
袁殿华出生于东明县菜园集乡袁老家村,17岁应征入伍。 1984年3月8日, 在一次执行军事任务时,为救战友他不幸踩响了地雷。7天7夜昏迷之后,醒来的袁殿华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腿。此后,他被评为一级伤残,荣立二等战功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袁殿华先后两次做了截肢手术,并安装了假肢,但他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站立靠双拐,走路用轮椅。
“我不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我要站起来!”袁殿华暗下决心。
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爬起。凭借顽强的毅力,一年后,他终于能丢掉双拐、抛开轮椅站了起来。
为求自立离乡拼搏,他用不服输的精神挑战生活
在颁奖仪式上,著名诗人为袁殿华题下“笃信身残志未残,育苗西藏耐高寒”的诗句。
1986年,退伍后的袁殿华回到了家乡。然而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靠国家的优抚过日子。
一开始,袁殿华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6月的一天,一场大火让袁殿华所有家当付之一炬。为了给因做客而被烧伤的战友治病,他又负债累累。不少人劝袁殿华到民政部门申请救济,都被他婉言谢绝。
1991年,袁殿华只身来到上海,为一家企业推销劳保用品。每天一大早,他就拖着沉重的假肢,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常常一天下来后,他的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尽管如此,他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5年后,袁殿华从上海回到家乡,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之后,他承包过鱼塘,批发过蔬菜,承包过工程。尽管挫折连连,但他丝毫不气馁。
2000年春天,袁殿华只身来到西藏,开了一家苗木绿化公司。凭借自己摸索出的“断根育苗法”,他把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栽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填补了西藏没有银杏树的空白。他的苗木绿化公司也因此声名鹊起,业务源源不断。
为帮战友返乡创业,他用博爱的情怀温暖伤残军人
昨天下午,刚刚从北京回来的袁殿华回到了东明县城,东明县委书记万存周在袁殿华的欢迎会上说道:“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80万东明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值得载入东明史册的一件大事!”
虽然身在西藏, 袁殿华却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家乡的伤残战友和并不富裕的父老乡亲。特别是在了解到许多伤残战友面临下岗,生活困难时,袁殿华再也坐不住了。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
2006年10月,经过不懈努力,袁殿华和战友们联合创办的全省第一家伤残军人福利厂正式开工投产了,厂子共接纳了60余名社会残疾人,下岗退伍军人40余人。
“战友们把所有的钱都压在我身上,我不能让大家失望。”袁殿华每天起早贪黑地带领大家一起跑订单,购置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在福利厂飘扬的军旗上,“身残不丢军魂,自救就是爱国”的字样是每个人最执着的信念。
面对身体和事业的伤痛,他最担心的还是福利厂
近几年,由于经常在外面奔波,袁殿华的腿也不断恶化。有时他的腿化脓淤血,就用剃须刀片,将脓包划开,简单包扎后就又开始工作。
大众网记者看到,为了减少假肢对身体的摩擦,袁殿华的腿里里外外用十几层棉布包裹着:“可能是以前自己处理太马虎了,现在我的腿上长着好几个鸡蛋大小的肉球,就算不装假肢也会很疼。”
此次北京之行,袁殿华的妻子也一直陪在他身边:“很多事还得需要她照顾,就像每次洗澡都是我妻子背着我去,现在她还能背得动,以后她老了就不一定背得动我了。”提起妻子,袁殿华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与愧疚之情。
好在,记者了解到,目前东明县正在积极的与相关部门协调,会根据袁殿华的情况,尽快安排他去济南做手术,让这位老兵能减少些疼痛。
除了自己的身体,袁殿华说,现在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福利厂, “上半年厂子的效益也不太好,不少伤残战友也都停止了工作,看到这些,我的心里也很着急,但是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因为有那么多的人给予我们关怀。”袁殿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