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7月8日讯(通讯员 陈洪瑞)崛起于鲁西南大平原上的新巨龙公司,不仅是新矿集团的“脊梁”,也是山东能源的“高峰”,支撑这个新建矿井快速发展的不仅仅是优质煤炭资源、现代化装备,更有在千米深井下奋力开拓的生产队伍。该公司综掘一区区长、共产党员娄东利就是开拓生产先锋之一,他以攻坚克难的气势、勇于创新的精神、精细管理的态度,探索出了一条千米深井安全高效掘进的新路子。
驯洋机,打铁先要自身硬
新巨龙公司聚集了九国高端装备,如何驾驭好这些“洋机”,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是摆在新巨龙职工,也是摆在娄东利面前的艰巨任务。
2011年6月,娄东利所在的区队装备了奥地利生产的MH620型硬岩综掘机,第一次面对重达120吨的庞然大物,职工们纷纷议论:“我的文化水平低,可用不了这玩意”、“设备那么贵重,要是弄坏可麻烦了”……
面对职工的种种议论,娄东利说:“不会我们就学,学不会那才叫丢人呢。”为鼓励职工尽快掌握新装备,他专门召集党员会议,要求党员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党员要带头啃‘洋机’的硬骨头。”他自己率领技术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掘进机的结构原理,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向翻译求助,有时候直接找外国专家,用手比划着询问、请教。就这样,娄东利苦学了整整两个月,终于摸透了“洋机”构造、脉络和运行,带领职工们熟练地驾驭着“洋机”,在千米井下,斩浪劈波,创出了全岩月掘进90余米的好成绩。
千米深井温度高、湿度大,“洋机”也有耍“脾气”的时候。2012年9月,综掘机在生产中无法启动,维修人员“束手无策”。故障解决不了就会影响正常掘进生产!娄东利就盯在现场与机电技术人员一起检查、研究事故原因,利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测量各芯片电平、观察芯片输出波形,确定是通信芯片损坏带来的问题,更换后综掘机终于“起死回生”。娄东利带领职工,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驯服了“洋机”,使奥钢联硬岩综掘机的设备运行率达到95%以上。
搞创新,克服五害提高效率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面对“水、火、热、压、尘”等灾害,娄东利把创新运用在工作中,进一步优化生产系统和施工工艺,变繁为简、化危为安,不断提高掘进效率。
2012年7月,他负责一采集中疏水巷的施工任务,由于该巷道在1301N工作面老空区以下,相距最近的地方只有4米,造成巷道压力较大、顶板破碎、淋水多,水温高达45℃。当时情况非常危险,顶板随时有冒落透水的危险。
这样的问题谁也没见过,到底应该怎么办?娄东利加班延点研究方案,利用一天一夜时间拿出了施工设计图纸,创造性地提出了“复棚永久支护+前探梁临时支护”的方案,也证实了巷道可以安全顺利通过。面对顶板支护破碎锚杆无法固定的实际,采用工字钢复棚作为永久支护,并创造性在迎头棚下安装专用吊环,用四寸钢管作为临时支护,保证了施工安全。
创新无处不在。娄东利在工作中重视管理和技术创新,尤其是在促进安全生产、员工职业健康方面的做法卓有成效。施工北区胶带机运输大巷时,针对机掘作业切割粉尘过大、不利于员工身体健康的实际,他细心总结,完成《北区胶带机大巷大功率除尘风机的应用》项目,使迎头粉尘浓度降低了20%左右。工作中,娄东利的创新项目达到近百项,创造经济效益四百余万元,有2项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抓安全,确保深部生产无事故
“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娄东利提出了“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思路,创新推行“标准化、定置化”、“双检双述”等管理方法,以严格的管理促进全区安全生产。
有一次,娄东利下井来到掘进迎头,发现综掘机两侧有浮煤未清理,员工还在迎头前部施工。他叫来掘进班长,说:“浮煤怎么没有及时清理,这样一是不方便搬运物料,二是万一迎头出现片帮、冒顶等事故,人员退路都不畅通,怎么能保证员工的安全。”并马上就下令停止施工,清理浮煤,确认无问题后才开始施工。
安全的事情再小也不放过。娄东利在工作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推行“走动式”写实制度,将范围“辐射”至各掘进地点,对现场条件、生产情况、施工工序、劳动组织、出勤情况与存在问题详细记录,从中分析各工序间的“制衡”关系,并对全过程施工做出结论,保证正常掘进生产。正是娄东利的精细管理,综掘一区实现了安全生产1800余天。
(责编: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