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6月15日讯(通讯员 束涛 王稚彬)在兖矿集团公司所属矿井中,菏泽能化赵楼矿的井下闷热是出了名的。按照常理,井下的工作环境应该是冬暖夏凉,而赵楼矿由于矿井井深达905米,地温及淋水温度平均在43℃,夏季工作面的温度达到了35℃,相对湿度也在90%以上,给安全生产及职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008年,矿井引进了德国WAT公司的KM3000型井下集中式降温系统,使矿井实现了永久降温。该系统为国内首套,具有使用简单、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系统自运行以来,制冷机组运行稳定,经现场实测,工作面空冷器出风口温度在15℃左右,工作面干球温度26.4℃,湿球温度24.6℃,相对湿度85%,掘进工作面温度也降到26℃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6%。自此,井下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职工身体健康得到了充分保障。
6月9日,记者同赵楼矿机电工区技术员邵晓伟、安监处党支部副书记褚世俊一同到井下,体验这套先进降温系统带来的清凉。换上工装,乘罐笼、坐胶轮车、登猴车,过巷道、爬上山、走下山,几经辗转,我们来到了3303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空冷器出风口。但见长长的巷道内许多工人正在有序地忙碌。巷道高处,直径1米的空冷器出风口有习习凉风涌出,巷道内温度宜人,感觉不到丝毫的闷热。邵晓伟介绍说,再往里走气温还要低。褚世俊也说道,以前我们的职工待在闷热的环境里本就够难熬的了,还要从事体力劳动,那滋味可想而知了。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1号辅助运输大巷,在制冷硐室,参观了安装在这里的三套集中式降温系统。据介绍,平时只需一套系统工作,夏季炎热季节三套系统都要投入运行。途中,每到一处邵晓伟就给我们介绍空冷器进出水的管路布局。他说,KM3000型井下集中式降温系统属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引进之初,由于赵楼矿的井下环境湿度超出了系统的设计范围,经常造成高温报警停机。他们及时与厂家联系,要求其加大冷凝器、油冷却器的管径,增加系统参数的上下限;对一、二号机组进行了改造,降低油温,延长机组运行时间,提高机组的工作效率,使设备运行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降低运行成本,他们还对变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用国产备件替代进口备件,提高了系统的互换性和统一性。
为进一步增强矿井整体降温效果,在此基础上,2014年,矿新一届领导班子又与江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合作,投资2767.327万元,建成了矿井全风量降温系统。该系统为国内首创,其对矿井进风实施降温,联合井下集中降温系统,实现了对全矿井从井口、进风大巷、主要硐室到各采掘工作面的全面降温;井口空气换热站选用表冷式换热器,充分利用矿井负压作动力,实现入风的热湿交换处理,大大减少了传统的动力消耗,从而使矿井降温系统在整体上更加完善。
升井时,心中涌动着些许感慨,为在赵楼矿井下工作的工人兄弟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