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7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李茸)冬吃萝卜夏吃姜,要吃就吃新丰姜。作为一种贯穿在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存在,新丰姜在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这片土地上已经存续了300多年。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凭借辣度高、肉质厚的优势,新丰生姜的行情一直较为平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盛夏时节,淡雅而纯正的姜味又飘荡在新丰的田间地头。记者去田间地头探访一颗姜的成长故事。
咔嚓嚓,夏日忙生产
漫步在新丰,不时可见满载生姜的小三轮车呼啸而过。
镇北村村民张寿荣今年种了30亩生姜,最近一直在忙着采收、销售。一大早,他就来到大棚里,先仔细查看一番,然后埋头采姜。
弯腰,揪住翠绿的姜叶将生姜拔出来,甩甩姜上的泥巴,然后“咔嚓”、“咔嚓”,用剪刀将一块块生姜从半米多长的姜叶上剪下来,放进编织袋里。嫩黄的生姜上还带着一抹桃红,虽然沾着泥土,仍然给人惊艳的感觉。掂一掂,大约三两多重。
张寿荣一边干活,一边直接往嘴里扔两块生姜。他将一小块还沾着泥土的生姜擦了擦,递给了记者。盛情难却,记者硬着头皮咬了一口,清脆而辛辣,辣过以后,从唇齿到肠胃都舒坦了,连袭人的暑气也消散了一些。
这几天,张寿荣每天要收1500斤生姜,运到超市、菜场或者等人来拉走。每天从早上4时许开始忙碌。他口袋里揣着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都是来要姜的电话。今年5月底,新丰嫩姜刚上市的时候,一度卖出40元一斤的“天价”。现在是生姜上市旺季,价格为15元钱一斤,还供不应求。
沉甸甸,种姜效益高
村民于雪妹在张寿荣的地里帮忙,手脚利落。她说,种姜要技术,自己不懂,只能给别人帮忙。张寿荣说,最关键的环节是烘姜,也就是将头一年的老姜进行处理,让其发芽的过程。张寿荣的技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第一年留下来的种姜,冬天要藏在地窖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还要防恶劣天气和老鼠。到了第二年谷雨前,搭一个80厘米高的台子,上面放种姜,下面是火,但不能见明火又不能灭。持续烘个20天左右,种姜发芽,就可以种到地里去。
“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都要看着,不能有丝毫松懈,连续20天不能熄火,否则到时候不出芽,就前功尽弃了。”张寿荣说,有苦亦有甜,一亩地一季产姜2000斤,今年一斤姜平均价15元左右,一个棚光生姜收入就达3万元。收割完姜后,将大棚掀开,往地里灌水,还能再种一季晚稻。这种大棚生姜加晚稻、粮经结合的“万元千斤”种植模式,让新丰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深加工,老姜谋创新
2010年12月,“新丰生姜”成为第31类新鲜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统计,新丰地区目前生姜种植面积10300亩,每年还在小幅增加。记者不禁想问:有没有现代化的技术,让姜农不那么辛苦?
新丰镇高级农艺师姚金林是生姜专家。他说,这几年,随着生姜面积、市场、姜农数量等的发展,改变确实有。比如,在窖藏方面,以前靠地窖,现在有了新方法:在室内铺上一层泥和姜秆,利用一些设备控制好温度和湿度,避免天气因素和虫害影响。在烘姜方面,现在可以用管道蒸汽的方式加温,可控性更强,危险性降低。
而大棚种植也逐渐采取套棚的方式,两个大棚套在一起,这样晚上也能保持温度,让生姜提早上市。以前生姜上市时间是7月到9月,现在提早到了5月,销售期拉长,姜农收入也提高不少。
能不能进行深加工,让新丰生姜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呢?
按照姜农和姚金林的说法,现在一斤生姜价格不菲,深加工后不能低于这个价格,而一般加工后制成的姜茶、腌姜、姜糖价格都不高。但收完生姜后,往往还剩下大量的姜秆,姚金林正和浙大食品所合作研究姜秆再利用,尝试榨汁等多种方式。前一阵,姚金林刚送了100斤姜秆去浙大做实验。
从古老的汉塘姜市、老街姜行,到如今的生姜品牌化、产业化、大众化,新丰生姜依旧是“姜丝嵌牙缝,隔夜仍清香”。变与不变之间,新丰人和生姜的故事还在继续。
链接
新丰姜,明朝时从印度引进。由于新丰独特的黏性土壤、气候等因素,新丰姜在全国生姜市场慢慢打出了一片天地。
清朝中后期,新丰姜达到鼎盛,新丰方圆50里以内的农户,一大半都种植生姜,新丰姜占到了全国生姜市场的70%以上,不但销往华北、东北,还远销日本、俄国。那时,在新丰镇的汉塘老街上,大大小小的姜行有10多家。来自全国的商船云集,来此收购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