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新容
鄄城农村一角
鄄城新型农村社区
□丁秋松
在时下的鄄城,无论你行走在城区,还是漫步于乡村,那平坦通畅的道路、整洁的巷道、清洁美丽的村居……,处处展演着旧貌换新颜的故事;放眼鄄城城乡,古鄄大地如沐甘露,目之所及,处处充满生机,一幅富有现代气息的“乡村文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要以乡村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全力建设宜居环境,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乡村文明行动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变化……”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说。鄄城县专门成立了 “乡村文明行动”总指挥部,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谷瑞灵任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乾山任指挥长,先后制定下发了《鄄城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鄄城县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措施,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古鄄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乡村文明大行动。
针对存在于城乡的垃圾堆、柴草堆、粪堆、建筑垃圾随处堆放及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自2013年起,县财政先后共拿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县乡村文明行动工作分期进行奖励扶持。撬动民间投入净化资金2亿多元,出动人力19万余人次、各类机械3400余台次,清理“三堆”11.9万个,清运垃圾1.7万余吨。特别是今年夏天,为防止蚊蝇滋生,县里拿出专门资金,统一购买了蚊蝇消杀剂,为相关人员配备专业器械,对垃圾箱、居民生活密集区域、下水道、卫生死角等蚊蝇孳生地进行喷雾洒药。
优美的环境来自于创造,更在于保持。为让群众尽享优美的居住环境,鄄城县建立“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全县以自然村为单位,每个村配备1-2辆人力保洁车;每20户配备一个垃圾筒;每个村修建至少2至3处垃圾池;每个乡镇(街道)配备3辆垃圾转运车和1辆封闭式运行车;每个乡镇建有垃圾中转站一处;按每500人左右1名的标准,村内配备专职卫生保洁员,负责村庄环境卫生的清扫,确保村内干净卫生,无“三堆”(垃圾堆、柴草堆、粪堆),有效保证了环境长期整洁。
当“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历史,群众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现在村里路好走,灯也亮,街上没有柴草堆、烂垃圾,俺们这帮老太太坐在一起拉个呱、聊个天,天天都高兴。”陈王街道前曹村79岁的杨玉莲老太太说起当前的生活笑容满面。“早晨围着干净整洁的村子逛逛,上午在文化大院跟这些老伙计聊聊天、打打牌,生活真是太‘恣’了。”在一旁打牌的曹存善老人也是一脸的满足。
截止目前,鄄城县已有369个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88个村达到市级文明村标准,引马镇被评为乡村文明行动首批省级示范乡镇,郑营镇冯付庄、引马镇大黄庄、闫什新村等5个村被评为乡村文明家园省级示范点。
一股清新文明之风
无微不至服侍公公婆婆的好儿媳张凤娟、驾驶自己车辆勇追罪犯的好司机杨杰、面对巨款毫不动心的贫困学生李钫琳……鄄城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在鄄城县人民广场上,竖立着一个个“四德榜”,上面印着道德模范的照片和事迹,一个个好人使鄄城处处充满爱,处处散发正能量。
“乡村文明行动,不能为了‘面子’而丢掉‘里子’,既要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县委书记谷瑞灵无论召开调度会还是到基层调研,都是这样要求。
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鄄城县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在全县农村大力推进建设一个文化大院、一处文体广场、一个农家书屋、一支文艺演出队伍、一条文化宣传长廊“五个一”工程,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造新载体。目前,全县440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有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每所书屋藏书均在1500册以上,光盘100张以上,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建设有文化健身广场和健身器材。
在乡村文明行动中,鄄城县以乡镇或村委为单位,开展“十佳孝星”、 “四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妇”、“义行善举模范”、 “十星级文明户”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通过村内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广为宣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学模范、做模范的热情。
引马镇大黄庄村自1995年开始,村里就开始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模范,并在村委会前的黑板报上公示,年终披红戴花予以表彰。对于不孝敬老人、喝酒骂街的村民,按照“村规民约”,先是说服教育,不思悔改的公示在批评栏上,让他们在全村群众前亮亮相。
鄄城县陈王街道办事处李楼村的李玉熹老人,今年已经70岁,两个儿子均在菏泽城区打工,工厂活多的时候两三个月不能回家,可每周都不忘与老人通电话报平安。2014年春节前,两个儿子签订了《孝老爱亲责任书》,承诺除去老人基本生活费用外,每年给予父母不低于840元的零花钱。春节前,两个儿子没有商量,一人给了父亲1000元零花钱;春节过后,每个月哥俩总会有一人回家看望老人。
目前,鄄城县440个行政村都设置了孝德榜,村委会与广大有赡养老年人义务的家庭签订《孝老爱亲责任书》,签订率达到90%以上,孝老敬老在鄄城大地蔚然成风。
一曲和谐幸福合唱
“乡村文明行动要真正惠及民生,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尺度,全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县委书记谷瑞灵对乡村文明行动的目的一语中的。为了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鄄城县在实施乡村环境提升改造的同时,加强中小学校舍改扩建、困难群体保障、平原水库建设等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农民在饮水、居住、医疗、就学等方面的水平。
鄄城县采取多种措施,让公共财政在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农村保障、文体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自实行校安工程、加快幼儿园建设和完善城区学校建设以来,全县先后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162幢,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完小基本实现了楼房化;2013年,用于城乡低保资金5362万元,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由每人100元提高到110元, 141.2万人次领取基础养老金8721万元,县财政投入资金1319万元,868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全县初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财政补助资金1163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正常运转和医务人员的工资补助;稳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利用财政奖补资金2283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发展。
上面这一串串数字和一件件事件记录或许是枯燥的,可处处都是县委、县政府践行群众路线、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记录,体现着和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涵。“现如今种地不交税,孩子上学不收费,病了有新农合,老了有新农保,俺这百岁老人还有额外补助,俺们农民赶上好日子啦!”说起现在的生活,董口镇申位庄村101岁的申老太太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