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微信:dzw5122000
ss2.jpg
“家乡美 菏泽颂”全市大中专院校“宪法知多...
1111111.jpg
8月底9月初的每个周里,菏泽的新闻发布会都在...
1011.jpg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向污染宣战”,为...
2_副本.jpg
菏泽市食药监局极力构建“社会共治”的食品...
菏泽大众网
首页 > 重磅专题 > 2015年专题 > 抗日胜利70周年 > 菏泽抗日英烈谱
于麟甫
2015-05-15 10:07: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
1942年2月的一天上午,郓城城内死一般的沉寂。这时,从日伪县政府内涌出一股全副武装的日伪军,荷枪实弹,押着一名“犯人”来到东北城墙脚下,这“犯人”虽然头发蓬乱,遍体鳞伤,但身材魁梧,气宇轩昂。

 

  (1908—1942)

  1942年2月的一天上午,郓城城内死一般的沉寂。这时,从日伪县政府内涌出一股全副武装的日伪军,荷枪实弹,押着一名“犯人”来到东北城墙脚下,这“犯人”虽然头发蓬乱,遍体鳞伤,但身材魁梧,气宇轩昂。

  这时,从敌群中走出一个伪军头目,来到“犯人”身边,故作怜悯地说:“你不要太固执了,别说你的亲人,就连我也不希望你有这样的结局。现在回头还不晚,只要你当众写个声明,从此洗手不干,做个安分守己的良民,就放你一条生路。”

  “犯人”义正辞严地说:“大丈夫以身殉国,死而无憾!”

  那个小头目向执行官使了个眼色,随着一声令下和刺耳的枪声,“犯人”倒下了。他,就是中共郓城县委组织部部长于麟甫同志。

  于麟甫,原名于瑞生,1908年12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城。1928年,于麟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济南师范。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全国革命处于低潮,但济南师范学校内革命气氛依然较浓,一些进步书刊在学生中广为传阅。于麟甫酷爱阅读关于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刊,从而倍受启发,逐渐明白了反抗压迫与剥削的革命道理。

  1930年,于麟甫从济南师范毕业后,回到东平县城西菜园小学任教。他积极向学生们推介鲁迅、高尔基等进步作家的著作,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他发现学校门口常有一些上不起学的青少年探头探脑想来听课后,就请示学校同意,办起了西菜园夜校,自己亲自任教,向更多的青少年传授文化知识。

  九一八事变后,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宣传,于麟甫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劳苦大众的情况,教育青年不要听信国民党的谣言。他还亲自教唱革命歌曲,并发动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抗日。

  于麟甫的言行,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校长在校务会上宣布:“不许在学校进行政治活动,谁要搞政治活动就开除谁!”于麟甫当场予以驳斥:“抗日是有血性的中国人的爱国之举,学校可以开除,但抗日活动不能停止!”校长无言以对,只好请求把于麟甫从西菜园小学调到马公祠小学。后来,于麟甫的革命活动得到了东平县早期共产党员万里[1]、董临仪、蒋典印等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

  1937年7月,于麟甫经万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中共东平县工委成立,于麟甫任组织委员。同年,工委改为县委,他任敌工部部长。在中共东平县委领导下,于麟甫充分发挥了抗日骨干作用,积极组织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活动,使马公祠小学变成了党领导抗日活动的基地。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逼近山东。于麟甫毅然动员大妹于志坚、二妹于志强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深受于麟甫爱国思想影响的三妹于志刚得知两个姐姐将要走上抗日的道路,便央求与姐姐一起去抗战,但父亲觉得小妹年龄小,不同意她去。于麟甫看到小妹要求参加抗战的态度非常坚决,便说服父母,把三个妹妹一齐送上了革命征途。

  1938年9月,日军侵占东平县,在各个集镇都设了敌伪据点。为了防止敌人对共产党员家人的迫害,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于麟甫把妻子和孩子们全送到了城南凤凰台亲戚家,又把母亲和10岁的弟弟于东岱转移到城北仓村外祖母家。临别时,于麟甫对弟弟说:“你年龄小,不能做别的,我教你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进行曲》,你再教给别的小朋友唱,这也是抗日呀。”小东岱遵照哥哥的嘱咐,积极教村里的青少年唱抗战歌曲。

  这年冬天,于麟甫的妻子因病去世,一个儿子被饥饿夺去了生命。这让他悲痛万分。然而,他心里清楚,全国四万万同胞,因战乱失去亲人的何止他一人!他含泪掩埋了妻儿,又将其余两个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管,就匆忙回到工作岗位。

  一天夜里,他回家探望母亲和孩子。母亲见到他便大哭起来,恳求他留在家里。此时,性格刚强的于麟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眼含热泪说:“娘,我何尝不想在家孝敬老人,照顾儿女?可现在让日本鬼子闹得国破家亡。咱要救国,没有国,哪有家?”

  母亲听他说的有道理,犹豫了片刻说:“好,家里再苦再难,我应承,你放心走吧!”

  当夜,于麟甫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亲人,返回了战斗岗位。

  于麟甫的父亲于方华,在党的教育和儿子的影响下,也毅然参加了革命。东平县委为了掌握敌情变化,决定在城内建立情报站,于方华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于方华是个医生,他以行医看病为掩护,将家里的几间破土房变成了党的情报站。城内的敌情变化,由于家父子及时传送出来;地下工作人员在这里开会,于母主动在门外站岗放哨。这个情报站,在掩护县委干部的城内活动、传送重要情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秋,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于麟甫在鲁西区党委学习结业后,分配到郓城县委任组织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当时,伪政府县长刘本功,在日本鬼子的庇护下,疯狂捕杀抗日军民,使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郓城形势十分险恶。为了在困境中争取主动,郓城县委召开敌工会议,研究决定派得力干部去城东敌占区加强党在那里的斗争力量。会上,于麟甫主动请求去敌占区工作,县委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他作了周密安排。此后,于麟甫便以买卖人的身份,居住在黄垓村一家柴草院里。白天,他挑着担子,以卖杂货为掩护打探消息;晚上,他在村里找人聊天了解情况。很快,他便与一些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建立了秘密联络站,随时都能将敌人的活动情况及时传送给县委。

  后来,于麟甫被汉奸头子刘本功抓获。当得知他是中共郓城县委的重要人物后,刘本功求功心切,决定亲自审问,妄图从中挖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名单,借机把郓城县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

  狡猾的刘本功摆好酒席把于麟甫“请”来,故作关怀地说:“叫你老弟受惊了,还没吃饭吧?来,来,咱们吃饭,吃了饭和老弟好好谈。”

  于麟甫厌恶地瞪了他一眼,一脚把桌子踢翻,冲着刘本功说:“谈抗日,我有说不完的话,要说别的,什么都没有!”

  刘本功被于麟甫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得目瞪口呆,但为了达到目的,还是强压着火气说:“请你来,是叫老弟帮个忙,把共产党的组织及活动计划说说,交待了,一切都好办,不交待嘛……”

  “不交待,不就是要杀头吗?我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死也不当汉奸,更不会帮鬼子残害我们的同胞!你不知羞耻,甘当日本人的帮凶,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到头来只能和侵略者一起灭亡!”

  于麟甫说着猛地走向前,照着刘本功的脸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刘本功被打的恼羞成怒,暴跳了起来,一手捂着脸,一手指着于麟甫,对手下吼道:“给我拉出去!往死里打!看他的嘴硬,还是我的鞭子硬!”

  残暴的敌人对于麟甫施用了重刑,他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在被监禁的日子里,于麟甫受尽了折磨。尽管敌人施以种种酷刑,始终没有从于麟甫口中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最后,刘本功无计可施,把于麟甫交给了日军。

  1942年2月,于麟甫于郓城县慷慨就义,时年34岁。

  ■注释

  [1]万里,1916年生,山东省东平县州城镇西卷棚街人。早年在家乡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33年秋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毕业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回故乡撒播革命火种,宣传抗日救亡。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是中共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想随时随地随手掌握更多菏泽资讯,请关注菏泽大众网公众微信(dzw5122000)或官方微博(@大众网菏泽频道);想爆料?请登录“大众社区-菏泽论坛 http://hz.dzwww.com),或拨打新闻热线0530-5122000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娜
本文相关阅读


娱乐
社会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菏泽新闻
重磅专题
新闻视频
大家在看
精彩推荐
论坛热帖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 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