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刘亚
李冬华(左一)与郓城县程屯镇政府扶贫人员一起看望贫困村民
大众网·海报新闻菏泽5月11日讯(通讯员 李传银 陈晨 记者 李继展 ) 在黄河岸边的山东郓城县程屯镇张辛庄村,李冬华的脚步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住户的角角落落。“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这是作为这个村的扶贫第一书记、菏泽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冬华在自己的扶贫日记里的一段话。三年前,他积极响应原菏泽市国税局开展“双联双创”和扶贫攻坚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申请,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以勤恳务实、严谨负责的一贯作风,成为了此番帮扶郓城程屯镇张辛庄村“第一书记”重任的首要人选。
摸实情、巧引领,争取项目奔波忙
为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李冬华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作用,不断拓展思路,急贫困户所急,想贫困户所想,利用当地现有物质和人力资源拉动效应,外引内联加大特色项目引进力度,探索多元化脱贫发展新路子。他先后引入航天光伏发电项目,将贫困村房顶租赁光伏发电,为贫困户和村集体增加收入,李冬华与程屯镇政府、当地规模企业对接,积极为张辛庄村以投资入股方式建设龙泉淀粉、鑫鑫养兔和冬暖式大棚三个项目,用项目的分红收益惠及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来源途径,带领80个生态扶贫温室大棚承包村民做好与银田公司对接工作,让平均每个棚收益在5000元以上,可以提供20多个贫困户就业岗位,切实为摘下贫困“帽子”打好基础。
修街道、建广场,基础设施大变样
贫困村内基础建设差的问题一直是李冬华的一块心病,道路因年久失修已成土路,村内没有排水设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困难没有路灯,村民叫苦不迭。为解决这些问题,李冬华多次组织召开“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详细倾听村民意见建议,多次奔赴原市国税局和县直相关部门汇报工作,筹集贫困村建设资金130万元用于张辛庄村、高楼村、任垓村、孔洼村、南钱村道路两旁安装路灯,修建村村通和村内道路14.78公里,下水道300多米,建设和修缮5个大队部。同时,为做好引渠灌溉工作,李冬华还积极向市水利局申请水利专项基金,对500米灌溉排水沟渠进行改造,新修生产桥两座,还多次协调自来水公司,从供水站铺管道解决了该村自来水供应问题,使张辛庄村、南钱村父老乡亲终于吃上了放心水。 元月天寒地冻,为让贫困户们过上一个明亮喜庆的春节,李冬华带着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顶着零下4--5度的低温天气和寒风飘雪在村道路两旁破冻挖坑,经过一周的苦干,赶在春节前夕为张辛庄村装上32个太阳能路灯,除夕的夜晚灯火通明,村民涌上村头,喜气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的李冬华却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住院期间,他仍心系扶贫工作,惦记着尚未脱贫的5户贫困户,拖着疲倦的病体来回往返于相距20多里的郓城县医院和扶贫村两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第一书记”的赤诚底色和使命初心。
倾真情、常相伴,助困攻坚奔小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了精准详实的获取“第一手材料”,全面了解贫困户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感,李冬华常常深入田间地头同村民们促膝谈心,大家一提及李书记无不交口称赞。“俺现在月月领补助,这小日子也有奔头了!李书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俺这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大恩大德!”邢大娘感慨道。2017年,在入村走访时,李冬华了解到村里85岁的邢大娘早年丧偶,儿子因病早逝,撇下儿媳和一个孙子,儿媳患有精神病,孙子患有先天性癫痫病经常发作,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李冬华长期自掏腰包为邢大娘贴款送物,并多次组织协调村“两委”开会,为邢大娘一家三口申请每人每月近二百元的低保补助,让她不再老无所依。 李冬华还为张辛庄村身患疾病的孤寡老人钱继存、无儿无女的特困户钱兴久等4名申请办理五保户待遇,对身患慢性病的张发魁、陈凤香的婆母、张爱玲的婆母、高玉梅一户三口争取低保待遇。 李冬华带头号召全村为重病青年孔维振捐款8千元,积极为贫困户大学生马厚杰、任春晓联系勤工俭学岗位, 李冬华与鑫荣牧业有限公司联系,先后安排钱永、钱秋立等二十余名贫困户以及部分家属打工,每人每月可得1300元收入。李冬华为双女户大学生任瑞景联系计生补助和泛海助学补助金,为参加高考考入大学的张国庆、张彩云申请每人各5000元的助学金,为84岁的任洪月老人等7户贫困户年久失修的房屋进行修缮改造,让老弱病残等贫困弱势群体增强应对困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这一桩桩、一件件实际行动的背后,正是李冬华助力落实帮扶村“精准脱贫”,切实提高贫困户“幸福指数”的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刘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