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家具集团董事长 赵瑞海
中国日报网房产讯(记者吴海花 刘鑫一) 25年,是四分之一个世纪。对于一个中年人,25年的时间几乎占据了人生最宝贵的岁月,对于一个企业,25岁正是风华正茂蓄势待发的黄金年龄。赵瑞海,曲美家具董事长,一个47岁的中年男人,却花了25年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打造原创设计的家具。时值曲美家具25周年之际,中国日报网房产频道《董事长时间》栏目独家专访赵瑞海,为你解读曲美家具掌门人的执着人生。
创业25年 感谢时代
1987年,我创立建华工贸公司正式生产家具,也就是曲美家具的前身,那一年我22岁。那时改革开放不久,有一个新名词叫待业青年,很多人高中毕业后就面临社会转型,没有了铁饭碗,只能自谋职业。在我们那个年代,创业史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正是随着时代的洪流,走入了一条自我创业的路,应该特别感谢那个时代。如果是当时说读完大学,通过分工体系,步上社会的工作岗位,可能就没有今天。应该说,那个时代造就了这个机会。
我最早是做裁缝,在做裁缝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定制服装,后来接触了一些机关单位的业务,主要是做窗户帘、沙发套等,在做裁缝的几年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开始给人定制服装,后来发现利润越来越少,就寻思着能不能找到更多利润的业务。当时开发了一个综合产品,就是只要你有需求,我要就要抓住这个机会,我就能给你做出来。当时的目标就是致富,只要有赚钱的机会,你都有兴趣去尝试。但这不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无意识的,我们叫做物理反应。
其实在做裁缝之前,我还做过很多贸易,什么玻璃器皿加工等等,最后选定家具这个行业其实是特别偶然的。当时我们的一个同事去沙发厂做缝纫加工的工作,回来就和我说,沙发厂比作服装挣钱多了。一听到挣钱,我就兴奋了,后来就是偷偷的混进沙发厂打探情况,当时就觉得这个东西我也能做,我回家就把我们家的床铺给拆了。但当时的木头不是市场化的,是要指标的,要想买木头得有买木头的指标,而且你如果想买指标外的产品是不生产的,基本那时候是材料紧缺。
所以我们就在家里拆床,拆木板,就把这个当成实验品,去新华书店买书去研究沙发的结构,包括弹簧的密度,安装的方法等等。虽然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只是空白,但技术含量也不算太高,凭着创业的热情,我做出了第一套沙发。然后和同事一起骑着三轮车,带着沙发拉到北京展览馆参加家具博览会。当时家具店还很稀少,销售渠道也很单一,主要的销售渠道就是展销会。每次一有展销会,我们都会拉着我们做的沙发,而且买得出奇的好。因为我是裁缝出身,对尺寸工艺把握得较好,做服装的标准去做沙发,质量一定不会差,所以是相当的畅销。
参加展销会,我们这个沙发摆放的是一致的,每一个都做的非常完美。记得有一次参加展销会,当场拿下30多个订单。拿到这多订单不是喜悦是紧张,因为我没有专门的场地,没有原料供应。这么多套沙发,拆多少床板肯定也不够,于是在农村租了一个小院,招了几个木工,索性就彻底转行,从裁缝投身家具行业。误打误撞,一干就是这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