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接受大众网记者专访
大众网菏泽9月25日讯(记者 刘进)9月19日至23日,“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从台湾回到家乡菏泽,4天的行程中,大众网记者有幸近距离接触这位耄耋老人。他向记者分享人生感悟,谈论传统文化,也说起了乡愁。他说,身在台湾67年,但总感觉一直是在做客。家国,是他一生的主题。
送老兵回家的脚步不停:
以前送的是身边人,现在送的是陌生人
今年已至耄耋之年,高秉涵送抗战老兵骨灰回家的脚步丝毫没有停滞。
“他们带我去台湾,我带他们回家乡。”1948年从大陆入台时,高秉涵年仅13岁,后来担任台湾菏泽同乡会会长。最初,肩负许多身边老乡寄托的高秉涵,在老乡去逝后,抱着骨灰,一个个把他们安葬到家乡。
获得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后,高秉涵的知名度在华人圈里迅速提升。成名之后,许多人主动找到高秉涵,请他帮忙把抗战老兵的骨灰送回家乡。
宁夏、西藏、黑龙江……这几年,高秉涵跑遍了大部分的中国,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这让高秉涵生出感慨:“见到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
“以前送的都是身边人,现在送的都是陌生人,但抱着他们的骨灰在怀里,是同样的激动。”高秉涵说,随着年龄的增加,他越来越忙了,但是送老兵回家的“事业”,丝毫不敢松懈。
67年的乡愁越来越浓:
以前是妈妈,现在是一座城
在大陆对台湾开放之前,关于大陆和家乡,高秉涵最深的思念是母亲。“想妈妈”成为高秉涵入台后最大的乡愁。
“过节时,有许多同学热情邀请我到他们家里过节,他们的初衷是不让我想家,但是看到他们一家团圆,我会更想我的妈妈。”1991年,随着政治风向的变动,阔别家乡43年的高秉涵终于有机会回到菏泽。而这时,母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后的23年间,高秉涵带领妻子和儿女几十次来到菏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
“希望菏泽发展的速度再快一点,能够早日进入山东17个市的前列。”现在,菏泽的发展成了高秉涵最解不开的乡愁,二十多年来,他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乡做了很多事。
9月20日,大众网记者随高秉涵参加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通古文庙祭奠孔子的活动,通往通古集村的乡间道路已经非常破旧。在回宾馆的路上,高秉涵说,晚上要与几个在青岛做生意的菏泽老乡见面。
“他们在外面的生意做得都很成功,希望能动员他们为家乡做一些事情,比如修修那条路。”尽管年事已高,但每次来菏泽,高秉涵都会把日程排得很满,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做些事情。
年轻人应该懂得感恩:
人生价值不在于拥有,在于付出
9月22日下午,高秉涵来到菏泽一中与学生交流,被问及这一生坎坷是怎么走过来的。高秉涵回答:“感恩”。
“不能恨,需要爱,需要大爱。”高秉涵说,恨是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伤害,爱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而“感恩”二字,也是高秉涵与年轻人交流时,说的最多的话。
高秉涵说,学子、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梦想,建立一个如何对社会付出的梦,去学习、工作,照着梦去做,“做什么,就要有什么样”,这就是贡献社会。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大众网记者在不同的场合,听到高秉涵向大家这样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传统文化助推现代文明:
他的领带上,印着《论语》的篇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秉涵说,在他还未上小学的年纪,母亲拿着他的手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正是这八个字,成为高秉涵人生历程的指标,并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财富。
在高秉涵看来,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太发达,诱惑很多,更需要固有的文化来辅导。
在台湾,高秉涵是中华孔子圣道会荣誉会长,这次来菏泽,他又被菏泽儒学研究会聘为荣誉会长。在通古文庙祭奠孔子的活动上,祭奠仪式后,许多嘉宾离开了现场,但高秉涵坚持到了活动最后,与展演传统文化项目的孩子们在一起交流。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变化,以前被我们抛弃的东西,现在又回来了。”高秉涵建议,在适当场合,大陆可推广繁体字,让孩子们多一项选择。
两天的采访中,大众网记者注意到,高秉涵的领带上,印着《论语》的篇章。
高秉涵说,这领带是他特意定制的,传统的好东西,永远要带在身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