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力(左)在地里查看即将丰收的小麦
徐德力的农场里,仍有发潮的部分玉米尚未打包
大众网菏泽6月3日讯(记者 郭豪)今年50岁的徐德力是成武县汶上集镇徐海村远近闻名的农场主。他一手打造的联丰农场,规模从2010年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530余亩,足足翻了十倍多。今天下午,老徐在接受大众网采访时表示,他的目标,是打造规模达5000亩的现代化示范农场,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更完善的农机设备。
规模生效益,土地流转尝甜头
2010年之前,“土地流转”在成武县汶上集镇还是个陌生的概念。老徐的几个兄弟因外出打工,多年前把20亩地交给他种植,这段经历让老徐早早尝到了规模种植的甜头。于是2010年秋种前,老徐通过租地的方式,初步形成50亩规模的种植土地。
有了大面积的土地,老徐的想法派上了用场,他拿出多年积蓄,购买播种机、施肥机、收割机等各种农用机械,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原来一个人手工完成播种、除草、施肥、收割等工作,只能操作几亩地,现在通过机械,一个人可以操作20亩地,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徐德力说,种了一辈子的地,他开始觉得种地不再是个苦差事。
第一a年收成下来,徐德力的账本一片飘红,他仔细算了算账,去除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每亩地的利润达到五六百元。尝到甜头后,老徐继续流转土地,2012年发展到100余亩,2013年发展到300余亩,如今,他已经拥有530亩土地和各种农机30多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场主。
稳步“滚雪球”,梦想打造五千亩农场
“小麦、玉米虽不如经济作物效益好,但效益的稳定性更好。” 徐德力坦言,他生性谨慎不冒险,承受不了大起大落的刺激,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这坚定了他发展规模种植的信心。
徐德力告诉大众网记者,为了储藏、晒粮粮食,他在庄稼地头建了一个4000平方米的大院子,然而,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长,院子开始不够用了。玉米脱粒后需要晾晒,由于玉米太多了,院子晾晒不过来,导致玉米粒堆积发潮。他不得不以低于市场价两三毛的价格出售这些玉米粒,白白损失了10余万元。
“或许不是院子面积的问题,晾晒玉米使土地的使用效率低下,增加晾晒面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徐德力其实明白这个问题,他需要的是价值70余万一台的烘干机,玉米脱粒后进入机械内烘干,可减去晾晒的环节。“只是太贵了,不舍得买。”老徐说,“一台烘干机能解决1500亩玉米的烘干工作,发展到5000亩,也不过是三台烘干机的问题。
如今的老徐不再像个农民,而像是一位管理土地的“时尚白领”,从2010年后,他基本上不再干农活了。他梦想土地的雪球越滚越大,打造一个五千亩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