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紧绑腿,婴儿“脱胯”发病高十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也就是俗称的脱胯,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山东省立医院儿骨科主任王延宙解释说,该病是指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该病对儿童发育影响较大,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有许多理论阐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如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其中,臀位分娩的婴儿,该病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头位产的。”王延宙说,这是因为臀位产时胎儿会受到异常屈髋力等。
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生活习惯尤其是襁褓习惯也是造成该病的重要原因。统计显示,习惯背婴儿的民族该病发生率低,而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我们在门诊上发现,来自我省菏泽、济宁、枣庄等地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相对集中。”王延宙介绍,经过追踪病例和询问病史发现,一些家长受“小孩腿不绑直,就会长成罗圈腿”的错误观念影响,普遍采用“蜡烛包”、紧绑腿的不良襁褓养育方式,造成股骨头从关节窝脱出。
传统的“蜡烛包”襁褓方式,是指把宝宝的胳膊、腿拉直,然后紧紧地用小被子包住。据说,这样能防止宝宝长大出现罗圈腿。但其实这种襁褓方式不仅可能影响宝宝肺部发育,还可能诱发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影响髋臼的发育。
省立医院社会工作办公室与该院小儿骨科,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上述地区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高达10‰,是平均发病率的十倍。
“此外,该病还更钟情于女孩。调查发现,女孩的发病率约是男孩的6-8倍。”王延宙解释说,女孩高发,可能因激素等原因,女孩的韧带相比男孩更为松弛,髋关节脱位发生几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