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村庄被高楼取代,名称也改唤为社区
“以前觉得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就叫有出息了,但真真中专毕业就开始做买卖了,现在混的不比大学生差。
以前,最有出息是在北京上大学
年头接年尾,人总会有一种怀旧情结。而这种情结在老人身上,则更为浓重。大年初一出门拜年,在老爷爷(曾祖父,爷爷的小叔,临沂方言称“老爷爷”)家,招呼孙子曾孙吃过饭后,年近80的老爷爷和自己的孙子、曾孙们讲起家乡的变化。“二十年前,咱们南坊镇还是个乡村小镇。”老爷爷说。在老爷爷的方言讲述中,我仿佛穿越到20年前。当时的记者如果在农忙时节乡间采风,应该是这样一番景象:
刚下过一阵小雨放晴后,村里人开始拿着农具在田地里收麦子。记者踩了一脚的泥巴,走了很长的乡间小路,口渴了,来到老乡地头讨水喝。如果记者驻足,和老乡们多聊几句,老乡会告诉他,今年的收成很好,明年打算换一种更高产的种子;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担心他们长大没出息;村里最有本事的人家在西郊(临沂批发市场)做买卖;最有出息的孩子在北京上大学……
现在开网店,混的不比大学生差
从老爷爷家出来,转而到老爷爷的邻居四哥家。四哥如今做水果批发生意,正和四嫂商量后天在村头的早市上摆几个水果摊。多年未见,四嫂忙招呼我喝茶。四嫂笑着说:“我和你哥哥挣钱不多,勉强能过下去。现在村里有本事的人都是足不出户还能挣大钱。”四嫂说的是村里年轻人开网店的事情。
“大概四五年前,刚开始流行开宽带的时候,小真真就在网上买东西了。当时大家都觉得那是在开玩笑,都纳闷网上怎么能做买卖。现在她家的网店在咱们村小有名气”。四嫂说,虽然住进社区,每个社区也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但老乡们仍习惯用以前的村名称呼社区。四嫂所说的真真大概是村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网店开通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不大注意这个十几岁女孩的网上买卖。直到后来,真真妈妈和邻里的大娘婶子们聊天时说:“真真生意好时每天能挣四五百,生意差的时候也就百元左右。”这句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些家长,开始劝自己待业在家的孩子,到真真家学习怎么开网店。
“以前觉得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就叫有出息了,但真真中专毕业就开始做买卖了,现在混的不比大学生差。”四哥在一旁说。他两口子也正琢磨开网店,但还没确定卖啥。
开网店的生意经
没有店面,谁也无法统计社区里到底有多少人家在开网店。“咱们村网店至少有20家,南边相邻的曲沂村也有十几家了,周边这十余个社区都有,我曾经向送快递的打听过。有的卖干果、粮油,有的卖保健品,卖衣服的居多,靠近咱临沂这座江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占尽地利。”来四嫂家拜年的三哥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原来三哥也有意涉足网店生意,“听说李超家刚开的网店每天都能卖出一百斤花生油,李超把他丈母娘烙的煎饼(鲁南地区人们的一种主食)也弄到网上卖,销量不错。网店的东西五花八门,咱们常见的也许就是别人稀罕的。”三哥说。三哥打算在网上卖土特产,“临沂有名的小吃糁、八宝豆豉在外地还是个稀罕物,我刚把我爸自己做的根雕挂到朋友网店里试卖。”三哥对自己琢磨出的网店理论津津乐道。
从四哥家起身回家,路遇几个老人在楼下晒太阳,其中一个大约年近花甲,指着脚下一双样式时髦的鞋子,自豪的告诉其他人:“我孙子在网上卖这种鞋子,卖的很好,你们看看好看不?好看可以到我家买,成本价给你们。”文/图 记者 李雨
原载地址:http://60.216.0.164:99/html/2014-02/07/content_99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