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青岛崂山景区遇到马年首雪。为游客安全起见,景区第一时间“封山”,并组织人员进山铲冰除雪。 □王晶晶 高晓雷 报道
◆《旅游法》的要求及雨雪灾害、突发事件“袭扰”,都给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应急救援机制提出了要求。
◆业内专家指出,各地都在呼吁、重视,但综合救援大多呈现在“章节内容”上,缺乏“落地”。
◆景区、旅行社、旅游目的地内各领域应急救援机制应该加以综合协调,形成联动、整合效应。
□ 本报记者 高晓雷
这个冬天格外温暖。年前,省城济南几乎没有降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在今年春节假期的“尾巴”上,2月5日至7日间,省内大部地区迎来马年第一场降雪。
一时间,在微博或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泰山、崂山、沂蒙山的雪后美景照片随处可见。虽然突遇雨雪,“大雪压青松”的美境仍然吸引了不少喜爱雪景的游客。在泰山,景区在2月6日、7日对进山游客进行劝阻,但仍有少量游客坚持进山;在蓬莱,雪后的蓬莱阁反而让平日里见不到雪景的南方游客惊呼“过瘾”,专程冒雪进入景区。
大雪突降也给游客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据河北媒体报道,2月5日,河北邢台一驴友雪中登山时,因下雪路滑,不慎摔倒死亡。山东也有媒体报道,2月6日晚,从淄博出发的满载40人的旅游大巴车,因雨雪天气在高速路河南段出现故障,大雪封路救援困难,大巴车被困在途中近一昼夜,最后驴友花钱搭乘过路车返回出发地。
几乎每到黄金周、节假日或突发雨雪灾害时,总会有各种“旅游事故”发生。随着整个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游客出游人次暴涨,各种关乎游客生命安全的旅游突发事件呈现多发、群体性、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去年“十一”期间,九寨沟数千游客拥堵滞留,现场一度出现失控;去年12月中旬,云南突发冰雪灾害,有超过1400人“雪困”途中超过20小时。
旅游突发事件频出,给旅游目的地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救援保障机制提出了要求。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旅游法》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开展救援,并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
王衍用说:“现在各地在制定相关旅游发展规划时,都已经开始重视、呼吁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但大多呈现在‘章节内容’上,缺乏‘落地’,旅游目的地旅游救援机制的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他认为,目前的救援体系中,知名景区、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组织者和旅游目的地政府,三者中应急救援体系最为完善、做得最好的是景区,其次是旅游组织者。一般大型景区和正规旅行社都有较完善的应急预案,“就好比一个目的地再怎么脏乱差,可是里面的五星级酒店自身的管理是完善的。”
记者采访获悉,成熟的旅游景区都有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2月5日至7日假期降雪为例,省内泰山、崂山、沂蒙山、蓬莱阁等景区均启动了雨雪天气应急预案,以确保游客安全。各景区要么“封山”,并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登山通道铲冰除雪,同时加强危险路段值班巡检力度,在山路关键节点设置警示牌、警戒线,在景区内增设值班人员,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会较快作出反应。
正规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时,也能按照预案对突发事件利用自身力量救援。山东旅行社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郭沛称,之前旅行社组团过程中经历多次海岛遇台风和途中突发雨雪灾害,旅行社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接出游客或者联系当地地接社协助救援。
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晨光称,在当前“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旅游应急救援依靠景区、旅行社单个环节远远不够。“旅游活动不是静态的、孤立的,应该把景区、旅行社、旅游目的地等各领域应急救援机制加以综合协调,形成联动、整合效应,形成一种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旅游综合救援协调机制,这应该是未来旅游应急救援的发展方向。”
记者从济宁市旅游局了解到,2014年,济宁市将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同110、120、122的联动,建立旅游与工商、卫生、公安、交通运输、民航等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协调救援服务。这或将成为以市为单位的旅游目的地构建旅游综合救援机制迈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