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淄博市周村区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周村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芯子”《白蛇传》、《人面桃花》粉墨登场,精湛的演技令人叫绝。
□徐晓华 张红霞 胡新广 报道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保护能工巧匠的“独门绝技”,既可借其精湛的技艺承载和传递着中华文化,也可以为后世留下生动的艺术瑰宝。
想要民间技艺重新焕发生命力,需要有容纳吸收并赋予其相应功能的载体。年节期间广泛活跃于乡野,尤其是具备某种祭神驱鬼、祈福禳灾含义的娱乐表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艺人因其高超的技艺与活灵活现的作品为当地所重视,而这些技艺与作品也借助群众节日狂欢、信仰延续的情感需要重获新生。一睹这些民间艺人的绝技绝活秀,正成为游客品美食、听故事之外的另一大快事。
一、淄川区西关“打铁花”
地点:淄博市淄川区西关社区
时间:正月十五(2月14日)
活动:正月十四,打铁花艺人搭建场地,制作熔炉,并于晚上进行试演;正月十五晚上进行打铁花表演。
淄博市淄川区西关元宵节的“打铁花”表演是当地传承已久的民间娱乐活动,它作为一项精妙绝伦而又惊心动魄的民间绝技使得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西关一度万人涌动、热闹非凡。以民间打铁的能工巧匠为活动主体,将用坩埚烧熔的铁汁轻轻抛起,再用特制的木板奋力击打,燃烧着的铁汁将在瞬间洒上夜空,并四散开来,宛如烟花一般绚烂夺目,有着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二、周村区周村芯子
地点:淄博市周村区
时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2月12日—2月14日)
活动:以抬芯子为表演主体,辅之以仪仗、锣鼓、秧歌、高跷等多种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在周村主要街道上巡演三天。
“周村芯子”又称“抬芯子”,是一种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融合扮玩、锣鼓、京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往往取材于流传民间的传说、故事、神话、戏曲、小说、历史等文学或者文艺题材。芯子类似民间的轿子,但没有顶盖,只有一个在四周根据需要精心装饰的底座,底座上是踩芯子的孩童。借助一些特殊的装置和表演技巧,表演者仿佛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下面的人又似乎仅凭一手之力便能将上面的人托起,令人叹为观止。
三、东营区牛庄村闹花灯
地点: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牛庄村
时间:正月初五至正月十五(2月4日—2月14日)
活动:主要包括扎制花灯、请灯、跨村落巡演等活动。扎制花灯需提前十天开始,正月初五请灯,正月初六开始去周边村落巡演。
制灯、赏灯的习俗还有,但能把闹花灯这种场面热闹壮观,充满乡土气息的表演形式保存下来的地方越来越少。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牛庄村的元宵节闹花灯是当地一大特色,曾有这样的俗语来描述牛庄村闹花灯的盛况:“听见锣鼓点,放下筷子搁下碗”。无论从花灯骨架的扎制还是装裱、绘画来说都是一项非常繁杂且需较高艺术功底的大工程。花灯表演更是对艺人们所掌握的各种技能的大检验,艺人们按照所持花灯原型来表演相应的内容,伴有说词唱词,如同民间小戏一般。
四、惠民胡集书会
地点: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
时间: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2月11日—2月15日)
活动: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木板书、毛竹板、沧州木板、相声、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渔鼓等多种北方民间曲艺表演。
胡集书会又名“胡集灯节书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民间艺人在此云集献艺,演出几乎囊括了包括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在内的所有的鼓书艺术,演出剧目多达200多档,给游客以极丰富的视听盛宴;说书艺人故老相传的拜师仪式,雇请方式,更是别有一番风味。2006年,胡集书会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五、昌邑市东永安村正月十四“烧大牛”
地点: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
时间:正月十四(2月13日)
活动:正月十三晚18点至20点,东永安村农民自办“春晚”;正月十四上午8点至12点,赶年集、“游大牛”、“祭大牛”、“摸大牛”、“烧大牛”。
“烧大牛”是昌邑市东永安村的自发民俗活动,敲锣打鼓百艺杂陈,年味浓郁,正月十四上午有3万人参与,热闹非凡;活动有摸牛头、牛角、牛尾巴、牛身的传统民俗活动, “大牛”在特定时间、特定路线上巡游,在特定时刻烧掉,火光冲天,动人心魄。作为当地年节期间一种悠久的仪式传统,“烧大牛”蕴含着多种村落知识,如传说、扎制技艺、艺术表演、信仰等,在为本村提供一种热闹的年节“耍景”的同时,也在村民和游客之间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