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段,道路拥堵成为济南居民最头痛的事。
□ 本报记者 晁明春
济南市目前把“治堵”的工作重点放在改变出行方式、建设综合交通体系、静态交通管理、公交都市建设、微循环改造、慢行系统建设、智能交通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等方面上,尤其是在加快公交都市建设,提高公交分担率,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改变人们出行结构等方面,从政府部门公众自身,都可以有所作为。
令人窘迫的18%
“在正常工作日内,居民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依次为自行车(包括电动车,占比30%)、步行(占比27%)、公共交通(占比18%)、小汽车(占比15%)、其他(班车、出租车等,占比10%)。到了周末,公交车、小汽车的出行比例比工作日分别增加了12%和8%。”
“在各出行方式中,公交车的平均出行距离仅比小汽车出行高出8%,但所需的时间耗费却高出35%。”这是去年10月29日,济南市规划部门动员8000多人次参与,入户调查600多个社区、2万多户居民家庭,并同步开展11类专项调查和网上中小学生调查——济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交通调查发布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公交优先喊了那么多年,公交出行分担率仍不到20%;二是小汽车出行占比仅是15%就让我们的城市堵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如果再提高几个点呢?调查结果不是说还有20%的受访人表示三年之内准备购车吗?”济南市某人大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2年10月,济南市被列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首批15个创建城市之一。在济南市政府去年5月份出台的《关于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的意见》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到2017年,城市公交出行要占机动化出行总量的60%以上。
“整体出行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济南市政府分管领导表示,现在是生态文明时代,应该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的公交出行,但我们的出行理念、习惯、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很多人以拥有好的私家车为荣耀,以乘坐高档小汽车出行为时尚,不愿步行、不愿骑自行车、不愿乘公交车。因而公交出行分担率增长幅度不大,私家车却呈井喷式增长,拥堵出现恶性循环。
“改变群众的出行方式是治堵的关键。如果公交分担率达不到60%以上,解决济南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摆在济南市从决策者到普通民众面前的难题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硬性举措,在4年时间里把公交分担率从目前的不到20%提高到60%以上?以实现到2017年把济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目标?
路权优先 民生优先
“像历山路上的BRT专用车道,经常空空荡荡的闲置在那里,而旁边车道却堵得一塌糊涂,多大的道路资源浪费啊。为什么就不能让社会车辆去跑啊?”体验过上下班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司机恐怕都这么想过。
“管理部门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社会车辆再拥堵,也不准占用公交车道,这就是公交优先,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也是城市文明的体现。”济南交通管理部门回复说。
在公交都市建设中,济南市提出了民生优先、政策优先、规划优先、用地优先、财政优先、路权优先、环保优先等“七个优先”的工作原则,力求科学确定城市公交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交系统,适时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形式多样的大容量公交工具,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公交车辆保有水平、运营时速和站点覆盖率,提升城市公交运输能力、服务水平、出行分担率和综合竞争力,逐步构建以公交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确立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公交优先不能光靠口号和倡导,群众选不选公交出行,关键还要看公交在便利性、舒适性方面,能不能达到公众要求。而不是一味埋怨指责公众的出行理念、出行习惯有问题。”济南市的决策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目前省城的公交网络覆盖不了城区人们的活动范围,城市还未建立大运量出行系统,乘坐公交不方便,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还不健全,满足不了人们的出行需要等等。
“经过多年的宣传引导和严罚管理,公交路权基本上是得到了保证,特别是市政府已确定一个基本原则,今后六车道以上(含六车道)的道路,都要设公交专用车道,这也是治堵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济南市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路权优先保证了,民生优先更要成为公交部门首要考虑的内容,像此前市民反映较多的到西客站和省会大剧院方向乘坐公交不便的问题,BRT提价后乘客减少的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如果公交网络四通八达,公共交通出行方便快捷且廉价而又舒适安全,公交出行自然就会成为人们首选,公交分担率肯定会大幅度提高。而这些,显然都不是仅仅靠宣传引导就能解决的问题。
身体力行“一三五”
“步行?打车?坐公交?还是开私家车?”对家住历山路南首、孩子在山师附小读书的刘女士来说,每天去接孩子时都有些纠结。
步行,需要近20分钟;打车,在下午高峰时段显然是不太现实而又最不经济的方式;开私家车,方便,但停车和堵车都是个问题;公交,倒是不用倒车,但到站点得步行一段,而且有时得等车不说,还比较拥挤。
“天气晴好的时候一般步行,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开车,感到累的时候就乘坐公交。”刘女士还告诉记者,自行车不敢骑,因为自行车和行人混在一个车道上,太拥挤,尤其是电动车占了一大半,速度又很快,安全反而没有保障。
“城市治堵,政府相关部门冲在前台唱主角,但普通群众并不都是看客,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济南市政府相关领导表示。比如,刘女士就比较符合目前倡导的“一三五”出行理念,即出行一公里范围内步行、三公里范围内骑自行车,五公里范围内乘公共汽车。而不敢骑自行车的原因,也恰恰反映了目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的一个弊端,慢行交通路权越来越得不到尊重。
“机动车越来越强势,占用的道路资源越来越多,而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资源被逐步挤占,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问题。像骑自行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绿色出行方式,但停车难、易丢失的问题不好解决。”不少人大代表几乎每年都为此呼吁。
“今后的路权分配和保障次序,要严格按照先行人、自行车,后公交,最后才是小汽车的顺序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路权交给群众,把方便留给群众。”济南市相关领导告诉记者。像通过设置隔离设施阻止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保障骑车人路权的历山路、经十路等,都是解决交通拥堵能量的有益实践和探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