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照3月12日电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补好民生短板就是最好的政绩。2013年,日照用这样一组喜人的数字给这句话作了生动诠释: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中增速位列第二,日照与他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民生投入达94.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近4年年均增长14.6%,高于最近4年日照地区生产总值平均11.7%的增长率......
“发展成果真正普惠百姓!”干部群众这样评价。他们对日照今天的发展好形势看得真切!感受深切!
百姓最焦心的是“位子”,最关心的是“票子”。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一个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希望。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日照市把更多关注投向促就业。
“没想到,真的那么容易,一天就把营业执照拿到手了,节省了我们不少时间和成本。”2014年3月3日,市行政服务大厅工商局窗口,市民申先生尝到了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带来的便利。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仍要“快马加鞭”,越要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让劳动者感受到温暖:出台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12条措施和做好农民工工作的30条措施;简化开业手续,“一元钱”即可注册公司,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创业的路走得更顺畅;实施“创业助推工程”,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7亿元,就业培训4.1万人,落实各类就业补贴6392万元;加大困难群体援助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232个,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标准提高到350元;落实各类就业补贴6392万元,举办各类招聘会96场。
好政策激发着活力,全市就业人数不降反升。201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完满完成年初制定的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的目标。
农业增收压力一直较大,日照把准脉搏,开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超市+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民增收药方,通过搭建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平台,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用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含量为增收“撑腰”。
五莲县裕利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张作荣这几天格外高兴,由于采用标准化种植,他种植的圣女果成为市场抢手货,远销香港。现在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钻进蔬菜大棚里,捯饬那一一株株圣女果。“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种庄稼也用上标准化生产,没想到要致富也得靠学习。”裕利蔬菜专业合作社有专业技术员,专门免费传授社员各种农业科技技能。厉承光去年在这里学到了有机山药科学种植技术,每亩增产20%左右。
五莲县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县范围内精心培育出17个辐射带动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专业合作社,年经营服务总收入达1500多万元,带动肉鸡养殖加工、蔬菜种植加工、干鲜果品加工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加速膨胀。
五莲只是缩影。据统计:日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88户,入社农户19.1万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84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农业技术培训,破解了农业产业关键性技术不到位“病根”,消除了农民丰产不丰收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4元,比上年增长12.8%。
老百姓最操心的是孩子,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子。
“一袋咸菜一顿饭”,这曾经是不少日照农村中小学生们午饭的生活写照。
春寒料峭。坐落在五莲县山区里的的石场初中,中饭时间,食堂里却是一派热气腾腾暖意融融。在这里,家远的学生可以吃到价格实惠、香美可口的饭菜。
这是五莲县实施教育惠民,打造“放心学校食堂”的成果。2013年,五莲县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放心食堂”12处,惠及城乡中小学生1.2万名。
2010年以来,日照实施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四年来共完成投资1.12亿元,圆满完成农村中小学“热水、热饭、取暖、改厕”工程。随着每年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食堂饭菜越做越香,各项教育越办越好。
日照市出台的《日照市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教育综合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教育强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保持在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8%。
远景令人鼓舞,近景予人实惠。2013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32.1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0.30%。投入14亿元,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231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100%,新增校舍面积、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创历史新高。此外,还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及残疾儿童等设立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为农村贫困家庭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政策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在校生给予奖学金……
通过这些强力举措,有力推进了日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最操心的是孩子,最担心的是身子。如果说抓教育是解决前者,给群众编织一张社会保障网,目的就是解决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
成为“养老不犯愁”的地方,日照渐行渐近。2013年,在全省率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并为7万人办理了保险。为2413名乡村医生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开展了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网上即时结算。全面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残儿童救助、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养老床位2726张,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67个。此前,日照已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全覆盖。
“政府比子女还好,每月给110块钱的低保,65块钱的养老金,再加上这40块钱的高龄津贴,我一个月能发200多块,日常生活基本不用向儿女要钱,还能经常给小孙子买点零食吃。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有滋味了!”日照岚山区安东卫街道泉子庙社区的80岁老人申纪兰对记者说。
“小感冒一场、一头猪白养”,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许多人。日照市下大力气破解这道难题。
2013年,一项项好政策就送到了百姓身边。日照市3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门急诊诊疗人次数同比增长5.38%,门诊次均费用和药占比分别同比下降1.85%和27.8%。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总数达到1661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乡镇卫生院48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9处,继续保持了基本药物制度在一体化村卫生室和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全覆盖。家庭医生式服务共签约社区家庭3.53万个,服务人口10.55万人,村卫生室签约率己达92.85%,全市家庭医生式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区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新农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均筹资额达到350元,其中政府补助280元/人。全市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
百姓最挂心的是房子,最在意的是“面子”。
安居才能乐业,房子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也牵动着党和政府的目光。
近几年,日照探索建立了“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救急、廉租住房补贴兜底、公共租赁住房扩面、经济适用住房安居、棚改安置房改善民生”的“五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去年,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1320套,建成5653套,分别占年计划的113.2%和126%;全市发放廉租补贴1618户;确定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发放对象637户,每户补贴标准为7.8万元;共完工及在建农村住房16162户,危房改造5042户,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61%和104%;新启动25个村居改造,拆迁房屋5000处、65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53万平方米。自2006年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已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812万元,解决了10474户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中2013年1618户,平均每户补贴2163.5元。2014年,日照市公租房和廉租房将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已建成的廉租房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曾是多少代农民的梦想。
日照在全国第一个试点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市规划建设412个农村社区,2013年建成350个。每个社区均建有综合服务厅、公开栏、宣传栏、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室、社区卫生室、警务室等,并配建了幼儿园、慈善超市、农家书屋、金融保险以及农资供应、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设施,极大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民不出社区就能够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优质、便捷服务。
不但有房住还要住得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新要求。
“原来不少村民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门前屋后乱堆乱放、垃圾成堆的现象比较常见。大家都有习惯性的惰性,明知道不好,却又不去改变。”五莲县于里镇南营村的王有秋说。
“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集中开展了以“清除三大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美化乡村”大整治活动,通过实施“三清、四通、四改、五化”工程,推广“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和“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模式,全市65%以上的村庄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85%的行政村建立文化大院,90%的行政村建有图文并茂的文化画廊,共建农家书屋965所,百姓的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日照一直在路上。2014年,日照市将抓好1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让百姓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体温。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力避不能千城、千村一面,让百姓看得见青山绿水、望得见蓝天白云、留得住浓浓乡愁。
在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的新征程上,日照正走得越来越信心百倍,越来越坚定从容。(宋洪飞 周建海)
原标题:日照着力改善民生 百姓幸福看得见享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