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社会大力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促进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省图书馆、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承办的大型系列公益讲座——“大众文艺讲堂”,将于本周六(3月15日)9:30在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正式拉开序幕。本期讲座的主题“手艺创造财富”,主讲人是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欢迎市民朋友前来听讲。
相关链接: 作为山东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和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教育家,潘鲁生的学识、涵养,在业内可谓有目共睹。在文化艺术领域,他以对民间文化的思索而另辟蹊径,以面向传统本元文化而特立独行,以融合传统与现代而与时俱进,“民间”“手艺”“传统”“现代”等语汇成为其“学术辞海”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蘖乳于齐鲁大地,而丰厚的齐鲁文化资源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浸润于他的精神血脉。多年的民间艺术研究赋予他新的视角,他尝试将原生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同表达个人的学术思想结合在一起。他继承民间艺术自由的艺术创作和讲究过程的艺术体验,以其绘画实践对中国文化的当代性转换做出创新和阐释。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家有责任推出“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在国际上拥有展示的平台。
“手艺农村”寻找文化的种子
一个人,30年的民艺研究,横跨民间美术、手工艺、设计教育等诸多领域;一个团队,10年的田野调研,调查传统手工文化资源村落275个,走访民间艺人336位,收集实物资料3万余件(套);一份报告,42个县、51个乡、1138位农户的专项调查,32万字。2011年,当《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时,上面那一组组数字引起了CCTV《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的注意。与此同时,“农村手工艺”这个似乎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词汇,重回大众视野。在感受久违了的手工文化温情的同时,人们也更加关注到这个项目的主持人——潘鲁生,以及他所领导的一支致力于民间手工艺研究的团队。在潘鲁生看来,农村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最大的承载体系,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是没有断裂的文化之根,这个根不能轻易丢弃。在历经十多年的行走和调研中,有120余项民间美术手工技艺被潘鲁生和他的团队开掘出来。
除此之外,潘鲁生作为一个坚定的民间艺术的守护者,在为民间艺术鼓与呼的同时,他还广泛开展各项民间工艺美术抢救与研究工作,并创办了中国首家民办民艺博物馆,将民间美术藏品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
在身体力行抢救和保护民间文艺火种的同时,潘鲁生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主持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研究”、“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等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大型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和一般项目共计三十余项,完成学术著作52部。他还在全国率先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构建中国“民艺学”学科体系,提出“手艺学”学科建设命题,出版了《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民艺学概论》《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手艺中国——潘鲁生手艺调研》《手艺中国——潘鲁生手艺创意》等著作。
在当代语境中,潘鲁生致力于发掘蕴含于中国广大农村的丰厚传统手工艺资源,并关注其在当前产业空间中的发展道路,以设计发现、设计传承、设计转化、设计创新为着力点,诠释手工艺等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创意设计及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他调研提出了农村文化产业命题,并以最终以展览形式立体呈现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
“手艺农村”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期间,农民手艺登上国家艺术殿堂,深藏民间的传统文化在持续不断的关注与传承实践中重焕生机。
“意象彩墨”亮相威尼斯双年展
2007年,潘鲁生的彩墨作品《鲁班线?天地》和《灵动》在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展出时,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美术界关注。
多年民间艺术研究,赋予潘鲁生新的视角,他尝试将民间文艺的研究发现转换为艺术语言,将原生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美术同当代艺术创作结合,探索中国传统艺术题材的当代转化和视觉语言的创新。
谈到“鲁班线”系列作品,潘鲁生指出,鲁班线作品是运用传统工匠使用的墨线创作的,在墨线元素中寻找一种当代艺术语言,实现民间造物观念与现代彩墨艺术的融合。作品能够入选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对中国传统本土文化民间艺术的一种认同,这也体现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作品引起美术界普遍关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就曾撰文道,民间艺人质朴而粗拙的运笔,明快而鲜艳的着色,甚至有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符号都成为潘鲁生彩墨创作借鉴的对象。这些作品展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正是潘鲁生多年来对民间艺术体悟和理解的自然表露。丰富的民间调研和学术研究的经历,给了潘鲁生创作的激情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使他的系列画作成功融合了当代精神与民间元素,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意蕴的,具有独特艺术观念和语言的作品。
“当代·民间”走进中国美术馆
2007年5月,《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了一系列融会当代艺术精神与民间文化元素的作品。这一系列创作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通过新的艺术符号、视觉形式以及形而上的意象,彰显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层意蕴以及质朴清新的生命力。在为展览题写的前言中,冯骥才先生写道:“人的才华多种多样,潘鲁生的奇妙是多种才华集于一身,艺术的、学术的、管理的、教育的。他没有浪费自己这些天赋,而是执仗其才,倍加努力,于是在诸多领域中建功立业,开花结果,成绩卓然。”
“他的作品致力于用变幻的彩墨创造意象,纤维艺术将现代审美注入古老的乡土生命中。他长期立足于田野,深知民族民间文化的时代困境。他以令人尊敬的使命精神,一直与山川大地中一息尚存的文化灵魂共命运。在田野普查、传人保护、文化转型及学术理论与研究上,做出大量扎实、有效和开创性的工作,因之成为当今民艺界的精英人物。”
展览引起积极反响,有评论指出,作品“将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精神用现代水墨形式加以新的表现,创造了当代新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形式的道路”,“从民间艺术中借鉴其图像、色彩、造型等因素,结合现代艺术中抽象、表现的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绘画形象”,“系列画作成功融合了当代精神与民间元素,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意蕴的,具有独特艺术观念和语言的作品。”
“国瓷彩墨”寻找当代艺术风格
2012年12月,“国瓷彩墨——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首展在济南开展,展出一系列以陶瓷为基底创作的新的彩墨作品。关于陶瓷彩墨的尝试出于偶然。潘鲁生暑期到博山福泰陶瓷看望实习学生,在福泰陶瓷这一有着数十年工艺积累和当代产业技术基础的大厂里,和师傅同行还有同学们在一起,激发起了他的陶瓷创作的兴致。于是尝试转换绘画媒介,探索传统陶瓷形制与当代彩墨语言的融合。他不仅尝试青花等传统题材的创作,也不断融会民间画风,撷取具有抽象意味和形式感的元素,进行创作和表达。
谈到陶瓷彩墨的创作体验,潘鲁生指出,自己的创作也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体验过程,有别于传统绘画之处在于,古老的陶瓷媒材历史上已有近乎辉煌的工艺创造,在固有材质形态中不断超越仍是个难题,需要有程式法则的创新。同时,陶瓷器物有别于平面的纸质的媒材,要从另一种形态空间加以表达,创造与材质融为一体的形式美感。此外,陶瓷的创作过程与烧制的过程都充满未知变数,留有许多丰富的想象空间,历经研墨、绘制、陶冶的过程,直觉、感情和材料可以融为一体,能够实现创作的浑然天成。
可以看到,这一系列陶瓷作品的彩墨语言在具有传统意味的同时,更有鲜明的当代风格和个人特色,不仅在传统意义上空灵恬静的陶瓷中融入了民间艺术的活力,并从自然之象中撷取构成其美感形式的元素,抽出更加纯粹、更加本质化的美的意象,删繁就简加以表达,发掘传递天地自然无言之美,而且实现了“象”的表达,如老子所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于混沌中呈现存在的境遇。在彩墨与陶瓷融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万象如在镜中”的境界。
潘鲁生表示,时逢壬辰龙年,恰是本世纪“十二”之数最多的年份。先人称十二地支一轮回,国人有十二生肖,纪年十二个月,每日有十二时辰,既是周期的结束,也是轮回的开始。也如中国陶瓷的创生与发展,有规律、有定性、有巧合,更充满神奇的创意与妙想。将当代艺术巡回展的首展选在2012年12月12日”开幕,取中国式吉祥数字,期望与大家共同体验传统陶瓷与当代艺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