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53.7亿元港币投资 阿里为啥要当银泰“二股东”

2014-04-02 21:27:00 作者:  来源:半岛都市报
阿里巴巴集团、银泰商业集团3月31日联合宣布,阿里巴巴将以53.7亿元港币战略投资银泰商业,未来三年内,阿里巴巴对银泰的持股量最多可达26.13%。这意味着阿里将成为银泰商业集团第二大股东,仅次于银泰创始人沈国军。阿里巴巴为何大手笔投资银泰?国内互联网企业和零售龙头争相打通线上线下,商业变革空间有多大?对此,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表示,商业未来趋势是走向电子化,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融合互补。

      阿里巴巴集团、银泰商业集团3月31日联合宣布,阿里巴巴将以53.7亿元港币战略投资银泰商业,未来三年内,阿里巴巴对银泰的持股量最多可达26.13%。这意味着阿里将成为银泰商业集团第二大股东,仅次于银泰创始人沈国军。阿里巴巴为何大手笔投资银泰?国内互联网企业和零售龙头争相打通线上线下,商业变革空间有多大?对此,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表示,商业未来趋势是走向电子化,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融合互补。

      股权合作欲开启化学反应

      从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和银泰的密集合作来讲 ,这桩战略投资在业内来看,并不意外。去年“双十一”创下单日销售额350亿元的周末,马云在众多镜头和闪光灯的包围下,跑到银泰百货“逛店”:挑了一双袜子,在收银台拿起手机“咻咻咻”几声,按照提示操作,几秒钟之后这单交易就完成了。

      陪马云逛店的是银泰董事局主席沈国军。买袜子的当天,马云拿出阿里巴巴在移动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支付宝钱包”,铺进了银泰在中国多个省市共计30多家百货连锁店。

      除了这次高调的商业合作“秀恩爱”,双方在O2O 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展了几轮。譬如去年“双十一”期间,银泰商业旗下所有商场直接把网店优惠码摆进商场,被外界戏称为“商场主动甘当试衣间”。

      根据3月31日披露的信息,阿里巴巴将以53.7亿元港币战略投资银泰商业,构造打通线上线下的未来商业基础设施体系,双方还将组建合资公司,快速推进该体系的建设。

      从业务合作到股权层面的合作,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认为,阿里和银泰之间的合作,“不是谁向谁靠拢,我们期待的是化学反应,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融合”。

      线上线下平台融合

      至于多次与银泰合作,马云自己的看法是:“‘双十一’证明了无线支付和无线购物的增速远远超过了台式电脑。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说高枕无忧12个月,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拥抱变化。”

      至于这桩投资背后的格局怎么走,阿里巴巴和银泰方面画出了大致“路线图”。张勇说 ,首先打通会员体系,然后把淘宝、天猫的大数据沉淀和银泰的数据相结合,让用户偏好等信息实现网上平台和实体店的数据整合,形成新的大数据,商品库的数字化是今天整个传统零售行业的难点和痛点,下一步银泰会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让传统百货业的单品也可以被定位,让商家、顾客、商品都能达到在线状态。

      张勇表示,过去几年间,大家印象中的阿里都是在网上发展,其实消费者是流动的,商家也有多种多样做生意的方式,无线互联网普及后,需要用云计算、大数据,随时随地服务消费者。

      “对O2O 的理解,不管是线上到线下,还是线下到线上,最终是以客人为中心,消费者是流动的,平台需要融合。”银泰商业集团首席执行官陈晓东说。

      O2O“恋爱容易婚姻难”?

      受合作消息影响,在港交所上市的银泰商业股价历经波动。上周四停牌以来,本周一早间复牌,银泰股价大涨逾16%,随后高开低走,截至收盘,银泰股价跌幅超过7%。

      从业务层面而言,去年开始持续被热炒的O2O 概念,已经有腾讯、苏宁、国美等众多企业进行战略布局,或是业务调整。似乎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商业,不谈O2O就有点跟不上潮流。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在实战操作层面,能看到的清晰的O2O 模式还太少。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涉及技术、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并非易事。

      “未来需要做的,是把线下业务数字化,包括商品信息、会员信息、与会员的沟通以及运营层面,都要数字化。线下实体门店的流程和人员培训,银泰此前两年已经开始培训,还要持续往下做。”陈晓东说。

      据新华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