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经过一个月的展览,刚刚在山东美术馆落幕。展览期间,观众尤其是省内各高校师生络绎不绝。
作为“青未了”常设奖项的“刘大为艺术奖”,评选出首届9位获奖者。在展厅里,这9件获奖作品也吸引来更多的关注。不少带队前来参观展览的高校教师,以这些作品为例,现场给学生讲解、分析、指导。山东美术馆馆长徐青峰说:“‘青末了’展览非常成功,首届‘刘大为艺术奖’评选也非常成功,结合展览和评奖产生的广泛影响来看,确实呈现出一个奖和一个展推动高校美术教学进步的可喜局面,这也实现了举办这个展览、设立这个奖项的初衷。”
为美术教学创作“加一把劲”
“青末了”美术作品展览,指向性非常明确,集中展示全省范围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这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首创。
徐青峰说,“青未了”面向全省各高校应届美术专业毕业生,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学历层次,美术作品评审与学术论文评比同步进行,“在展示山东省美术教学成果的同时,也为本省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机会,这对检验和改进、推动各院校的美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被确定为“青末了”展览常设奖项的“刘大为艺术奖”,也成功举行了首届评选活动。山东艺术学院成为最大赢家,9名获奖作者中,有3位是该校的应届毕业生。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专业一位教师接受采访时说,这3件获奖作品中,2件版画,1件油画。“国画、油画都是传统大画种,也是山东艺术学院的传统强项,我们这次在国画类别里没能获奖,还是令人遗憾。”
这位老师也同时表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也从另一角度表明全省高校美术教学整体水平在提高,相互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进入展览的270幅毕业生作品,水平都比较高,而这些学生来自全省各个不同高校,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不像以前经常集中于一所院校,这也是非常可喜的。”
徐青峰则表示,通过这样的展览,大家可以开拓视野,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借鉴,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山东美术教学、创作的现实推动不言而喻,一些潜在的影响也很值得期待。”
用画笔描绘人生万象
“青未了”展览为高校美术专业应届毕业生打造了重要的展示平台。山东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本科毕业生张贵强创作的一件作品获得“青未了”展览铜奖,他表示,一直希望能够把自己四年的学习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个展览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
凭借国画《远方》获得“刘大为艺术奖”的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高虎波说:“通过毕业创作和参加这次展评活动,我对自己以后的艺术创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我认识到,学生时期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与搞一张大的创作有本质的不同,习作与创作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是艺术的距离,也是生活的距离。我开始明白,想法与表达不能有所偏废,思想内涵与艺术技法必须齐头并进,要多读书、多学习,不能沉溺于技法实验无法自拔。”
同为大奖获得者的山东大学(威海)硕士研究生王琛璐,则从另一个角度向记者阐述了自己对本次展览的看法,“当我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观看自己的作品时,也发现了些许不足,对细节的马虎、对构图的不够讲究、外框装裱与画面的不协调等等。通观所有入选作品,我们能够发现,年轻人的大部分作品比较注重自我表达,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选题以自画像、学校生活、青年形象为主,较少地关注社会实事、人民大众等。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我的作品中存在的现象。这说明我们的视野是较为狭窄的,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生活,观察社会百态,用画笔描绘人生万象。”
技法精与理论强“都不能少”
“青未了”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展览活动,在积极鼓励美术创作的同时,还开展“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文评选活动。徐青峰介绍说:“将论文评选活动的范围扩展至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师,这进一步保证了展览能够全面反映高校美术教学面貌,加深各高校间的沟通与交流。”
济宁学院美术系讲师鲁永的论文《写生在我国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问题》被评为优秀论文。鲁永说:“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五四运动以来,写生在我国美术教育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由此造就了大批优秀艺术家。但随着国内外社会形势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交融,时至当下,写生在我国美术教育实践中也愈发显现出一些问题和矛盾。”于是,他通过详尽的引文和严谨的论证,从写生理念、写生的内容和形式、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几个方面,对写生在我国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问题进行了论述,能给艺术家们诸多启发。
青岛大学教师李伟松则在《中国当代油画的历史性主题》一文中,对中国当代艺术在“恶补”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最初过程中,对西方架上绘画终结论没有太多真正意义上的关注与思考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架上绘画的蓬勃发展,以油画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架上绘画艺术显示了惊人的艺术影响与市场活力。逐渐地,西方艺术架上绘画终极意义的问题也开始成为一些中国艺术家与评论家必须直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