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文化艺术事业基础薄弱,还是草台班子唱主角。经过65年的发展,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从蹲在电线杆下听说书,到带领演出团队拿下国际大奖,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见证并亲历了山东文化的改革发展历程。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国庆期间,由济南市杂技团创作的《粉墨·记忆》正在上演。红色样板戏和杂技的结合,让观众们重温经典。
“光鼓掌光鼓掌的,使劲给他们鼓掌。”一对济南老夫妇表示,觉得节目很好,让他们想起来革命先烈。
“很棒啊,我很喜欢”,济南市民胡女士看完节目还手舞足蹈,胡女士笑称,她不是手舞足蹈,而是受那种气氛的感染。
从2008年首次登台亮相,《粉墨》系列演出了800多场,创造了山东省杂技节目驻场演出场次最多,观众最多的纪录。
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表示,拿出正能量的东西,演员带劲,观众看着也带劲,应该说这个看点排对了。
邓宝金成长在一个曲艺世家,祖父是山东琴书创始人邓九如。邓宝金说,小时候的文化生活就是长辈们说书。
“我印象特别深,就是老一辈的人一到十二点左右,就坐在马路旁边,蹲到电线杆下面,听我爷爷说书。”邓宝金说。
在65年前的山东,除了部分城市里的民间艺人演出,全省整体的文化资源十分匮乏。省内仅有的两、三家图书馆和20来座电影院,都分布在济南、青岛等主要城市里。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省直和市直艺术表演团体相继成立,济南市杂技团就是其中之一。
邓宝金表示,那时候组织看戏比较多,买票看戏比较少。“都叫大锅饭吧,就是你不管演多少节目大家都是一样的钱。”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山东的文化艺术事业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山东的文艺团体也开始走出国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靳红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