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正式启用、新火车站投入运营、齐鲁工业大学开始招生、菏泽机场确定预选场址、洙水河航道具备通航条件、富士康确定投资……回首菏泽这一年的发展,很多网友在网上感叹说,菏泽这是怎么了?
一组数据更能证明菏泽这一年来的发展:今年上半年,菏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5.5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7亿元,增长18.4%。其中,新落地过亿元项目133个,总投资额664.5亿元;盛华牡丹产业园等9个项目列入省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增幅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今年,菏泽粮食总产达到140.4亿斤,比去年增加5.7亿斤,实现“十一连增”;服务业增加值360.7亿元,同比增长11.5%。
一项项数据、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显示了菏泽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问题也来了:作为二、三产业薄弱的传统农业大市,菏泽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红利越发微弱,怎样也能保证持续的发展势头和后劲?
为了扭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增加发展的后劲,在菏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引导各县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如,积极引导开发区、高新区、牡丹区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开发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区在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产业上下功夫,牡丹区则要做好“退二进三”文章……这些已成为今后“三区”发展的首要战略指引。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大力发展板材、果蔬、纺织、草柳编等特色加工,不断提升加工档次,倾力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努力形成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
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但并不意味着菏泽的将来是一座钢铁和混凝土的城市。
为此,菏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摒弃“捡到筐里就是菜”,积极谋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今年以来,菏泽严把项目关口,坚决不上“两高一低”项目,拒批高污染项目16个,其中投资额过亿元的5个;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完成技改投资135亿元,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48个,淘汰落后设备520台套。此外,狠抓大气、水污染防治,“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9天,居全省第7位;三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菏泽也因此获得了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奖一等奖、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