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到6个,占全市的54.5%;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8家,占全市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2%。其中,国家级1家,占全市的四分之一;省级4家,占全市的16.6%;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占全市的11.1%;市级创新型企业9家,占全市的19.1%。
这里的科研是开放式的,60家企业与国内外90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10家医药企业与5所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省级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科学院、浙江大学药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化工学院等完成了合作。
同时,菏泽高新区已经开工建设了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医药孵化器、九为(山东)创新药物产业基地、步长工程实验室等创业创新平台,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在这儿建起了技术转移中心菏泽分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和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
今年以来,累计签订合同32个,总投资76亿元,其中过5亿元的6个。实现了华信制药与国药、镁合金与宝钢、健民制药与华润三九、大树食品与青岛裕鲁等国内500强之间的合作,引进了上海绿谷药业、广州博济医药加工等。新信息及金融产业快速起步,宇生动漫、小额贷款公司、创业基金、融资担保等新型服务产业初显效益。
打造千亿级产业聚集区
结合自身实际,高新区确定了实施“五大工程”的发展方向,迅速从顶层设计入手,在产业招商、品牌塑造、创新合作、创业孵化、园区布局、职能建设等重点环节聘请高水平专家进行顶层设计。
为此,高新区委托清华大学编制高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委托中国科学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研究制定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委托科技部生物中心编制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目前,三年行动方案已进入实施阶段,概念性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规划、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预计9月底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实施。
众多的企业云集、丰厚的产业基础,为高新区的快速崛起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区累计入驻企业116家,其中投产企业92家,规模以上企业57家,外资企业14家。2013年进入全市工业企业纳税百强的8家,上缴税金11.12亿元,占全市纳税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近五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3.6亿元,上缴税金15.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10.3%;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8亿元,增长4.3%;累计利用外资2.18亿美元,占全市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利用外资总量的10%以上;完成进出口总额3904万美元,其中出口额2007万美元。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10.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同比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9亿元、利税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6.6%;实现进出口总额1110亿元,同比增长15.3%。
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将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和菏泽纳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按照“解放思想、高端策划、把握规律、开放融合,扎实推进”的要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配套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大力实施“战略提升、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园区建设”五大工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到2016年把高新区打造成千亿级产业聚集区,成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高地
高新区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生命线”,集中精力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服务项目上想办法、项目建设上动脑筋、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建立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每半月召开一次服务企业联席会议,集中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直接交办的直接交办,不能直接交办的集中研究,落实部门责任,限期完成,跟踪督办,高效率解决问题。
二是进一步强化“只要项目区中建,一切手续我们办”的承诺。坚持“围墙内事情企业办,围墙外事情政府办”,要求乡镇办事处、区直各部门牢固树立为企业发展和大项目建设服务的思想,认真研究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政策指导,为大项目建设想办法、出主意、搞服务,及时帮助投资单位办理项目核准、审批、备案等手续。
三是健全“开放式招商、封闭式管理、全托式服务、一条龙办理”的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客商来访首问制、反映问题备案制、工作落实目标制以及项目包保责任制,做到要办事项“一门受理”、费用“一口收取”、手续“一站式”限时办结,提供“全托式”、“一条龙”、“零距离”服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