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走上街头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本报采集
在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一种被称为“新艾滋病”的美洲锥虫病引起不少市民的高度关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艾滋病”是一种虫媒传播性疾病,因为和艾滋病一样具有潜伏期长、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特点而被称为“新艾滋病”。“新艾滋病”和艾滋病在传播途径、病原、致病机理以及发病症状上均无联系。
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控科科长严宇斌提醒市民,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虽然还不能治愈,但是已经有很好的方法治疗,市民一旦发生高危行为,要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尽早发现感染状况,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随访治疗,从而有效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艾滋病传播几率。
杀灭锥蝽能有效控制“新艾滋病”
日前,一种被称为“新艾滋病”的病毒正在美国蔓延,目前已超过30万人被感染。《惠州日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曾有市民拨打电话对“新艾滋病”进行相关咨询,并认为“新艾滋病”即新型艾滋病。
“‘新艾滋病’和艾滋病是两码事,不必太过恐慌。”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控科科长严宇斌告诉记者,惠州出现“新艾滋病”(即美洲锥虫病)的概率较低,至今并未发现。
据了解,“新艾滋病”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病原、致病机理以及发病症状大相径庭。“新艾滋病”由克鲁斯锥虫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半翅目的锥蝽(俗名臭虫),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所以又称美洲锥虫病。其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会吸血的锥蝽叮咬人类、动物的皮肤并留下粪便,其体内的克氏锥虫便可透过伤口或口、眼、鼻等部位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寄生在血液中;另一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该病急性期伴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发生。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
专家表示,对于这种传染病,市民大可不必恐慌。只要掌握了这种昆虫的栖息与滋生、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等特点,并适时预防和杀灭锥蝽,就能有效控制住疾病蔓延。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艾滋病
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
严宇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向“零”艾滋迈进需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每个感染者都知道自己感染了;二是每个感染者都能得到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其实就是一种慢性病,没必要谈艾色变。就像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用降压药控制高血压一样,艾滋病感染者只要遵循医嘱,坚持抗病毒治疗,大部分都可以活到平均寿命。”据悉,目前,惠州市最早发现的男性病例仍然健在,现年已经50岁,女性病例现年35岁。两例患者均配合治疗,且积极面对生活,目前身体状态良好。
“很多市民认为艾滋病是不治之症,发现了也没得治,检测不检测结果都一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严宇斌提到,目前,艾滋病虽然还不能治愈,但现有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程,及时检测并治疗能有效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家人和他人不受感染,阻断艾滋病进一步传播。
“市民如果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可到市疾控中心免费咨询检测。近几年,主动来咨询检测的人也在不断增加。”据介绍,截至2013年底,我市共有30间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覆盖了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部分乡镇卫生院,为艾滋病的防控工作起到侦察兵的作用。
高危行为后需尽快服用抗病毒药物
近年来,市疾控中心也在不断加大宣传,提高市民对艾滋病的防治意识,并努力消除市民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误解。据严玉斌介绍,惠州属艾滋病低流行地区,目前病例总数量在省内23个地市中排名第14位。惠州最早发现的艾滋病患者是在1996年,是输入性病例,本地第一例病例出现于2000年。
针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即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广大市民可通过不同方式预防。如洁身自好,保持唯一且固定的性伴;清楚了解性伴侣的生活背景和习惯;不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不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使用避孕套;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对已发现感染艾滋病的怀孕女性可采用母婴阻断,可将33%的传染率降至3%。
此外,如果能够预测到高危行为,最好提前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果已经发生了高危行为,短时间内服用抗病毒药物的阻断作用也非常明显。本报记者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