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3月15日讯(通讯员 徐萌萌 臧宝安)“简板一打响叮当,我说说定陶咱家乡,党中央召开了十八大……”3月9日上午,在定陶县仿山镇敬老院里,58岁的马传景老人正敲着大鼓给观众唱坠子,洪亮的嗓音,清脆的鼓声,诙谐的唱词,让围坐在马传景身旁的老人们人掌声连连。马传景从上午一直唱到中午,中间稍有休息,但劲头依然十足。
“上次在老家马庄,俺去的晚,听他唱了一段就结束了,没听过瘾,这次可过了把瘾!希望以后他能经常来俺们这,让大家伙热闹热闹,…… ”仿山镇敬老院院民田同振高兴地告诉笔者。
“现在会唱坠子书的人越来越少,虽然有点疲惫,每次看到很多人爱听,我就憋足了劲,一唱就停不下来,……,咱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演出时,看到笔者前来,马传景老人执意要再表演一段。他边说边拿出夹板,找了个凳子,只见他清了清嗓子,喝了口水,右手一扬,左手的鼓锤“咚咚”地敲了起来。“竹板打,剪板钉,少叙闲言书正本,今天不把旁那说,说的是,包公安……”他时说时唱,时唱时说,有时说到关键处,他“忽”地站起来,并加以动作,绘声绘色,如同身临其境……
“我打小就好这个,村里来个说书唱戏的,都会一听到底。”今年58岁的马传景说,他从8岁就开始学唱坠子书,12岁正式拜师学艺。村里只要有来唱的他就跟着看跟着学,遇到不会的地方就主动向老艺人们请教。有时甚至痴迷到忘记回家吃饭得地步。据马传景介绍,第一次单独唱的是两夹弦《沙家浜》,邻居都说唱得好,他越发对大鼓书感兴趣。从此以后,为了提高自己的说唱水平,马传景走南闯北拜师学唱坠子书。八年时间,他足迹遍布晋冀鲁豫4省23个市县,说唱有了很大进步。
先成家后立业,是鲁西南一带农村的传统观念。28岁那年,作为家中的男孩子,本已经到了结婚年龄的马传景,一点也没有有成家立业的想法,整天痴迷于坠子书,父母煞是着急,村里人也背地里看马传景的笑话,说他不务正业,对他指指点点。1984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回到家中。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坠子书。当时马传景暗暗发誓,即使一分钱不挣,也要唱下去。
在一次演出的时候,机缘巧合让他结识了同样热爱坠子书的王素菊 ,也就是他的现在妻子。结婚30年来,马传景虽四处奔波演唱,仍收入微薄,家庭的重担一直落在妻子身上,通过外出打工,供养一家老小。“她特别支持我,俺俩都特别喜欢这,从小就爱,没有办法、停不下来,……”看到笔者心存疑问,马传景乐呵呵地说道。就这样,两口子携手走过了30 个春夏秋冬,虽然日子清贫,但幸福快乐。
2012年,仿山镇文化站站长李怀鹏打听到他会演唱坠子书,就跑到他家,提出想邀请他加入镇文化站,干文艺宣传队。马传景喜出望外,当即便爽口答应。之后,凡是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县里镇里有活动,总少不了马传景的身影。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马传景先后多次荣获国庆文艺汇演(戏曲类)二等奖、文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2015年度定陶县诚实守信模范,领奖台上披红戴花,让他流下激动的泪花。
现如今,为了让坠子书更加贴近群众生活,马传景紧扣当下生活,结合实际创作了《四德歌》、《说说咱定陶好》等作品,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精准扶贫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经济扶贫很重要,文化扶贫也不容忽视。马传景演绎的坠子书,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心”进行了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