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曼华展示自己的作品
朱曼华的孙子孙女也传承了奶奶的老手艺
朱曼华的剪纸作品
朱曼华剪的十二生肖等作品
大众网烟台9月18日讯(记者 王宗阳)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派别林立,不过以烟台剪纸为代表的胶东剪纸,以其线面结合、精巧别致的特点脱颖而出。9月18日,“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走进烟台山的朱曼华剪纸艺术馆,近距离体验“一双巧手与一把剪刀的舞蹈”。
一双巧手一把剪刀,朱曼华让烟台剪纸扬名海外
烟台山上,正对着烟台山公园大门有一座二层的西式建筑。这里曾是美国领事馆旧址,如今已变成朱曼华剪纸艺术馆。朱曼华,中国剪纸界首屈一指的大师,被誉为烟台的“活名片”。多年来,朱曼华获得国际、国内的大奖多得已经数不清了。
走进朱曼华的工作室,大众网记者发现,墙上和柜台里摆放着大大小小近千幅剪纸作品,有花鸟、山水,也有中国传统的福字,还有中国古老的传说《鲤鱼跳龙门》、《五子登科》、《刘海戏金蟾》。“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我妈妈亲手剪的。”朱曼华的儿子胡文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的一些大幅作品,母亲往往需要忙活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她会把线条剪得若断若连,锯齿剪得细如发丝,这种创作方式在剪纸里叫做‘打毛’。”
朱曼华今年已经68岁,不过她还在追求作品的创新。她只要闲下来的时候就会去动物园或者大街上观察动物和人的表情,然后回来再不停地去剪、去练。胡文说,有时看到自己的母亲这么大岁数还这么拼命,自己也挺心疼。
除了在剪纸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外,朱曼华对销售也颇为在行。2003年的长春民博会上,朱曼华几天时间就卖出了上千幅剪纸作品,让同行羡慕不已。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朱曼华还有个愿望就是能将剪纸市场化运作。朱曼华说:“作为民间艺术,烟台剪纸必须主动走出小范围,走进市场,学会打食,才能让民间精美的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不必让人们为其失传而忧心忡忡。”
“文艺范”浓厚,烟台剪纸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
2010年中国剪纸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烟台剪纸”也因其深厚的胶东文化内涵、丰富的表现题材与独特风格被选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据中国剪纸艺委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剪纸学会副会长、烟台市剪纸委员会会长李强介绍,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主要发祥地的山东,剪纸样式更是丰富多彩。其中又以精巧的胶东剪纸最具代表性。胶东剪纸流行早于明代,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胶东剪纸的整体风格是画面紧凑,以线为主,线条挺拔流畅,花样密集。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强调传神,他们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画面生动,剪出的人物神态表情恰到好处,花、鸟、虫、鱼活灵活现。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
而在历史上,胶东地区妇女多识字,对书画精通的更是不在少数。所以胶东剪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文学、美术相融。仔细观看胶东剪纸就会发现,每幅作品的图案丰富多样,山水、花鸟比比皆是。有专家这样形容胶东的剪纸艺人:他们每个人都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