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荣新 记者 王福录 报道
本报滨州讯 一辆脚蹬三轮车、一把铁锨,76岁的张秀峰老人36年如一日,在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乡村义务修路,成为人人称道的义务“修路工”。
张秀峰所在的张木匠村有107户300多口人,耕地500多亩,生产路就有6条4000多米。40岁那年,他便萌生了义务修路的念头。只要去农田干活,不论干啥营生,张秀峰总会捎上一把铁锨,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有坑洼不平的地方,他都要停下来取土填一填、平一平,踩上那么两脚。因为自家的农田不集中,分散在村周围不同的位置,所以村周围的每米生产路他都曾修过。每年一到雨季,总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今年7月份,下了一场大雨,当晚雨停后,睡不着觉的张秀峰考虑到道路冲口多、难行走,凌晨2点就起床,拿着手电筒去垫冲口,一直干到清晨5点才把12个冲口垫完。
36年来,张秀峰光铁锨就用坏了12把。为能腾出更多时间修路,他把2.6亩农田都种上了棉花。张木匠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华说:“修路这么多年,他从没跟村里要过一分钱,都是自掏腰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