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区特色大饽饽 刘昌勇 摄
成品 刘昌勇摄
各式各样的饽饽 刘昌勇摄
醒面 刘昌勇 摄
出锅 刘昌勇 摄
制作 刘昌勇 摄
大众网威海2月6日讯(通讯员 刘昌勇 记者 厉宗辉)“二十三,辞灶天……二十八,把面发……”听到身边有人说起这句顺口溜的时候,便意味着热闹喜庆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在威海南海新区,腊月二十八蒸大枣饽饽是家家户户的传统。
口感香甜松软、形状饱满圆润的大枣饽饽寓意日子蒸蒸日上,生活圆满幸福。不少第一次到威海南海新区的外地人见到大饽饽都爱不释手,把它当做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因此,现如今,很多南海人习惯把蒸大饽饽的日子提前,将其作为一种特产送给亲戚朋友过年。更有人将南海大饽饽做成了一项事业,将其远销到了北京、上海、成都甚至国外。
5日上午,威海南海新区泽库镇滩西头村的王海妍家里忙碌而热闹。八九名妇女在她家里帮忙做大饽饽,走进家门,一股刚出锅的饽饽香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再一看,锅里腾着热气的蒸笼上一个个大饽饽全都“笑”开了口,任谁看了都觉得“这饽饽蒸得真漂亮!”
在附近的十里八乡,王海妍做的大饽饽是非常有名的。虽然几乎当地的每名妇女都从老一辈传承了这门手艺,但看到王海妍蒸的大饽饽后,还是会羡慕并且自叹不如。也正是她,把南海大饽饽的美名传扬得更远。
“一般凌晨两点多,我们就起床发面,天不亮就得开始准备做大饽饽了。”王海妍说,她做的饽饽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真正用足了心,下足了料。
做大枣饽饽的过程相当繁琐。采用优质面粉、花生油、白砂糖、鸡蛋、鲜奶等天然原料,加入自己制作的“引子”(相当于酵母)后,用水调和均匀。等面开了,加入大量干面粉进行揉面。揉面需要用力均匀地揉,揉得越好,蒸出来的饽饽才会越筋道、越好吃。等揉好的面团醒开,根据需要进行造型,做成大饽饽、元宝、属相等各种形状,再次醒面,将它们放进大锅里,添水蒸上二十分钟,香喷喷、热腾腾的饽饽才会最终出炉。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大饽饽的形状和口感,因此要求时间和力度都得恰到好处。
临近年底,王海妍每天做大饽饽的数量都在300个以上,多的时候一天可能要做1000多个。虽然订单量大,但她的大饽饽纯手工制作,原料也是纯天然的,比机器做的大饽饽口感好很多,凡是在她家买过大饽饽的人几乎都成了回头客。
谈到最初将大饽饽做成事业的缘由,王海妍说,她的儿子从家里带了大饽饽回威海,一家酒店的经理不经意间吃到了,觉得非常好吃,便要求她为该酒店供货。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她做的大饽饽,酒店、面点企业都希望她能供货,她便在家里置办了设备,专门做大饽饽。再后来,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王海妍的大饽饽还注册了商标。
去年,王海妍带着她做的大饽饽去济南参加了文博会,不少中外参展商都对她的大饽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有喜欢吃大饽饽的外地人找她订,还有人订她的大饽饽用于大型祭祖仪式。
谈到未来的计划,王海妍说,虽然她已经53岁了,但她仍然梦想着自己能将南海大饽饽做成大品牌,让南海大饽饽美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