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落泪是金》如果从政治层面上来说,让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既要关注那些好的方面或者是我们不断往前发展的这样一种好的事态,谈到同时要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只要关注好这种弱势群体,我们整个社会才有可能和谐。为什么这些年中央特别关注百姓,特别关注弱小的群体,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一个社会的发展主流要特别关注,但是次列、边缘那种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我们特别要注意,如果不注意的话有可能船可能在大海里翻船,有的可能在小湖里就翻船了,这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非常屡见不鲜的。我觉得《落泪是金》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政治启示,就是有些非常边缘的人群作为执政党作为政府要非常关注它,不要小看我们的民工,不要小看我们身边的那些保安人员,不要小看我们那些打工者。如果他们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们起来造反的话,我们难道有安宁的社会吗?难道我们执政就那么坚定吗?非常危险。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和带给我们的执政意义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千方百计执政为民,执政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这就是我认为《落泪是金》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和执政意义。
肖泽颖:您的心态特别的积极,而且您刚才谈到一个词汇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你应该做的,强大的责任感来源于哪里?
【何建明】:我觉得来自于几种,首先当然是党的教育,一个共产党的干部一个作家我们都应该承担这种东西。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自己内心的,我觉得这个世界是要有责任的能人去创造,男子汉要去创造。不管是古今中外,我没有否认女同胞的责任,因为我是男同胞,我是一个热血的男同胞,热血男儿,我曾经战场上都去过,在那一刻需要我们这些人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亲人让我们的身边的弱女子去承担,男子汉要去承担,所有的男子汉都要去承担,这是一个社会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点。有责任的,有能力的人都应该冲锋陷阵,即使现在我依然是保持这种作风,就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承担这种责任。我认为不管是在单位在家庭还是在其他方面的时候,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质。跟我当共产党员当干部无关,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人类之所以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基本的本质。所以这种东西我认为是与生俱来的,他不是说我们一定在哪个时代就有的,既然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承担一种东西,至于承担多少就量力而行,就凭你个人而言。当生命没有结束的时候,我们要承担。我甚至觉得当生命结束以后我们还要承担,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生前用我们自己的行为,用我们自己的作品,来实现对我们生活对我们未来的历史做出的贡献。所以作品他就起到这种作用,作品不是我个人,是对整个社会的,对未来的,我认为内心就是这么想的。
肖泽颖:是不是跟您的家乡是苏州,跟苏州的这种精神,这片土地有一定的联系?和自己是军人有关?
【何建明】:我认为都是有的。与我自己家乡有关系,我确实认为是有的我不是说北方人不好。你看到现在为止,我们苏州改革开放这么快,这么富裕,苏州人,就说我的妹妹说我的姐姐,每天他们的工作,他们钱已经不缺了,不是一般的有点钱了,他们每天还是长年累月的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你看看我们北方的那些人,我不是说他们不干,一个冬天就半年,平时还有多少时间在干,不断的埋怨这个世界这个客观的条件。南方人特别像我们苏州人也有同样的人,不好的人,但是我觉得大多时候他们很少埋怨,他们自己在干,我觉得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家乡的土地上给我理念的这种东西我认为也是这样,很多人现在也是这样,他们比我聪明,念的书也比我多,才气也比我大,但是没有走到,就是我说的为什么写了那么多报告文学,就是一个态度一个行动,或者光有态度没有行动,或者有态度也有行动没有本事都不行。只有几种素质同时具备的时候我们才有一种力量,才有一种爆发力。所以家乡的土地对我是和这种自身的品质有关的,当然还有后天的。当兵我认为也是,一个健康的男子汉是必须要经过部队这样的大熔炉的历练,部队给我带来了钢铁般的意志,意志不是先从部队,而是先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这本书,才获得的。但是后来部队十几年,也给了我这种机会和这种客观条件,就这么走过来,我认为你讲的这也有,非常有道理。但是当我们成人以后,当我现在想起来以后我觉得还不仅仅是这样,我觉得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给了我这样的力量给了我这样的想法和给了我这样的平台。如果我没有本事,没有这样的写报告文学我就写书,或者我干其他工作的机会,我就不行。所以这个时代造就我们这样的人,我认为才是最根本的。
肖泽颖:前面也有很多的作品,也有很多的大的事件摆在您的面前都是国家大事,一件又一件的摆在您的面前,自己内心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何建明】:其实每一部作品挑战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现在手里这本书国家,这本书写的是利比亚大撤离的一个事件,跟我以前的国家叙述都不一样,首先在写作上我觉得突破了,是用电影的镜头来拍。就是用八天时间救出四万人,从一个遥远的万里非洲的沙漠上把他弄到国内来,这个事件本身是惊心动魄,节奏非常快,写作上我必须有这种方式,电影式的这样推进,这是写作的一个做法。但是从更多的我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感受,中国现在发展了,世界上怎么看我们?现在你看我们遇到了那么多的外交问题,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认为中国崛起一方面他认为很吃惊,另一方面觉得我们的崛起是因为学了他们,甚至是偷了他们的东西,偷了外国的东西。我们现在一个先进技术出来,马上就有人说三道四。我们发展了,像日本像美国他们又不平衡,包括越南都不平衡,所以我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它真实的面貌是怎么回事儿,他对人民是怎么回事儿。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眼里,社会制度一直认为是不讲人权的,我让他们通过这本书来看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让他们看看中国的执政党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老百姓的生命的,所以这本书的国家叙述完全不一样。它里面有外交的,政治的,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这样的写作,写作其他的也是这样。其他的国家题材的话,每一部作品都会给我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一种是写作上的一种高度,更深刻的是广度上的,每一部作品带给我的都是挑战性。除非我写完以后一点没有影响,产生影响的一定是下了工夫。所以一个作家,为什么称为创作不是写作,我做报告讲课的时候就说了,写作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重复的,创作必须是最初最新的开始,对自己的作品也是这样,同类的作品更是这样,所以创作者和一个作家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断的创新和发现。我的作品尽管是统一国家叙述,但是每一部作品表现的形式、内容和目标以及我设计的这种方向都是不同的。
肖泽颖:2000年的时候《中国高考报告》这部作品诞生了,也是记录了中国高考的这样一个大国的历史实况,您能具体的跟我们介绍一下这部书吗?
【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在我的报告文学作品当中也是经常惯用的前景式的反映一个社会形态,这部作品我开始没有注意,而是因为前面写了一部《落泪是金》以后,每天晚上出去讲课,后来碰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学生,说何老师您能不能讲讲反映我们校园其他的,我们校园的生活很丰富,问题也很多。所以当时我就想,大学校园应该是非常丰富的生活,而且非常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希望写一部完整的大学的三部曲,所以我一写大学肯定首先想到了高考,因此我就回过头来写那部《中国高考报告》,这应该是我在世纪交际的时候一部最有影响的作品,应该说并不亚于《落泪是金》,因为它涉及大到千家万户。《中国高考报告》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是什么?对中国教育体制和中国人怎么看待制度,怎么看待门第,怎么看待社会地位的一种比较全面的透视。在《中国高考报告》当中,特别是后面三章的时候我基本叙述了对中国一些文化教育和一种知识的观点的看法,做了自己的疏理和评判。所以这部作品也是影响比较大,也是几乎涉及到每家每户的选择,应该在我的文学作品当中是一个起点里程碑,社会影响也非常大。我觉得它的现实意义到今天依然存在,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没改变,高考上大学这种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改变的只是有一点,现在上完大学怎么办?上完大学有没有就业的机会?这跟我当时写的有点差异,其他的方面几乎没基础,这也证明我选择这个题材是对的,中国的教育有太多太多的问题,改变中国的教育走一小步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走一大步是太不容易。
肖泽颖:也有人说您的作品是为了权利而创造,"歌功颂德"。我想问的是,您觉得文学应该承当一种什么样的责任?
【何建明】:文学作品特别是报告文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批判性的一种是歌颂性的,我前期作品像《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共和国告急》他们都认为是批判性的,后期作品好像感觉我都是歌颂性的,其实错了。我首先讲歌颂与批判这是一个表象。比如我写《根本利益》,《根本利益》无论是这个书名还是到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纪委干部,一个共产党的正面形象,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主旋律、歌功颂德。没错,他确实是主旋律也是歌功颂德。可是再看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在歌颂共产党形象的时候是抨击了它身边和工作对象中的丑恶的腐败的和人们痛恨的社会的劣根病,这是一部最完整的或者最能体现报告文学功能的作品,它既是歌颂的又是批判的。而客观的讲,包括我写《国家》这部的作品,里面几乎没有批判任何一个人,真的是歌颂的,但是在歌颂的背后,实际上在不断的批判另外一种东西,另外一种什么?包括西方世界在内,像美国像英国发达的国家,一直在口口声声讲人权,可是当他们国民在利比亚那个地方发生危机的时候,他们居然放下自己的那种冠冕堂皇的脸面,公开的在世界面前说我们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事情,处理他们公民的安危,他们的人情何在,他们所谓的那种一贯的道法自然的脸面在什么地方。中国人是怎么干的,怎么爱惜自己的,怎么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同胞从枪林弹雨当中拯救回来,我用一部歌颂的作品来抨击那种曾经攻击中国社会主义不讲人权的西方世界,同时让人家看看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用另外一种歌颂的形态来批判和抨击另外一种东西。
所谓的主旋律和歌颂性,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一讲你就会明白。今天这个世界,骂人,批判人太容易,可是真正要树立一个好的典型很难。一个好的典型,让人家感动、相信,向他学习,朝着他的方向走是多么的艰难。所以一个真正的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必须客观公正的去反映现实,不管是歌颂还是批判,恰恰是今天美好的东西,认识得太少,而对丑恶的东西我们看得太多太多。因此我们的视野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变,看到党内有些腐败分子的时候,我们的意识里认为共产党都是坏人。错了。看到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当中有点问题的时候,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制度发生了变化和问题,这一切都是错误的。我们就是要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一个作家的作品也是这样。不能说写阴暗面的就是有力量的作品,不能说写主旋律就没有好作品,你是不是写好了,才是主要的。写主旋律作品是不是感动了人,是不是客观真实的把它呈现了,写批判的是不是公正的,背着良心攻击共产党那种,有意的把小的东西给他放大,难道这种批判是真实的吗?所以客观的、公正的、有良心的去反映现实才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
肖泽颖:您认为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素质?
【何建明】:我曾经说过多少次,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具备几种素质,至少在我看来特别是一个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他必须具有政治家的意识和素质。就是说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思考一个问题写作一个对象的时候,必须有政治家的高度,我指的政治家的高度是什么呢?政治家看问题相对而言高度会比一般人更深刻一点,思考的问题比较全面一点。
第二要有思想家的深度,光政治家的高度是不够的,政治家有的时候还是投机的,他为了实现某一个过程某一个目标他是有投机行为的,投机本身是中性词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过分的投机就成了坏。光政治家还不行,我们必须有一个思想家,他思考问题必须独立的。比如我写《落泪是金》报告,当时记得是中国教育部门一个很大的领导公开的在会上批判,说我这个写得不对,我们现在中国那么好,哪有念不起书的学生,他这是胡说八道,就是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那么黑暗面,难道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吗?所以要客观真实的反映。我觉得一个作家除了政治素质以外,他还必须具有思想家的素质,还不是一般的思想,必须具有穿透力。
第三还应该是个社会学家,必须懂得很多知识,我几乎每部作品都要看很多很多的书,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强项,至少内行的人看你的作品还能点头,让外行能看得明白。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经采访钱学森,钱学森给我讲了一次课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次谈话跟你讲0,我想一个科学家讲0,0有什么讲的,可是没有想到在科学家的头脑中0是无限灿烂的东西,他说0既是什么都没有,同时也是数字上正负的一个出发点一个终止点,0后面还有负数有无限的数字,0不是没有,如果0朝反方向他是负数,从正的方面他是正能量,我们今天也是这样,你可以做一个0,你不能做一个负能量的,你要做一个正能量的。负能量的本事越大,给社会的危害就更多,你还不如当个0。0是我们生命的起源, 0是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很多东西的。给我一讲以后,我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社会学家。一个报告文学作家难道不要这些东西吗?我认为非常必要。
第四我们要有普通人的情怀。就是说今天官也很大了,也当了著名作家,难道我就够了吗?不行,这些东西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弱势群体和普通老百姓的看法,如果你没有一个普通人的情怀,永远觉得你是对的,你是高高在上的,你是执行者和决策者,错了,你就坐不稳了。我觉得光有四点还不行,最后我们还要作为一个作家,有本事的有技能的有能力的作家,我觉得这五种素质提高下来,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